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城乡住宅室内热环境探究分析 | 第14-17页 |
1.2.1 国外村城乡住宅室内热环境研究分析 | 第14-16页 |
1.2.2 我国城乡住宅室内热环境探索分析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合肥夏季人体热舒适性研究 | 第20-32页 |
2.1 影响热舒适性原因分析 | 第20-24页 |
2.1.1 环境的基本物理属性 | 第20-22页 |
2.1.2 个人因素 | 第22-24页 |
2.2 人体热舒适经典模型及评价标准 | 第24-28页 |
2.2.1 人体的热平衡方程 | 第24-25页 |
2.2.2 稳态能量平衡模型 | 第25-27页 |
2.2.3 热舒适主要评价标准及常用指标[31] | 第27-28页 |
2.3 合肥地区气候特征 | 第28-29页 |
2.4 合肥地区舒适度问卷调研 | 第29-32页 |
2.4.1 问卷调查表设计 | 第29页 |
2.4.2 测试对象的选择 | 第29-30页 |
2.4.3 问卷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合肥夏季农村住宅热环境分析 | 第32-45页 |
3.1 基予模拟软件PHONICS分析室内PPD及PMV值 | 第32-38页 |
3.1.1 PHOENICS原理 | 第32页 |
3.1.2 建筑模型建立及其简化 | 第32-36页 |
3.1.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3.2 热舒适性实地测量数据分析 | 第38-43页 |
3.2.1 测量地概况 | 第38页 |
3.2.2 测量实验仪器的选择 | 第38-39页 |
3.2.3 实验工具及原理 | 第39-42页 |
3.2.4 实验所得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3.3 合肥农村住宅热舒适性不佳的主要因素 | 第43-45页 |
3.3.1 所属热工分区气候矛盾的两面性 | 第43-44页 |
3.3.2 传统住宅形态设计不合理 | 第44页 |
3.3.3 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改善合肥农村住宅热环境策略 | 第45-61页 |
4.1 自然通风策略 | 第45-50页 |
4.1.1 自然通风原理 | 第45-46页 |
4.1.2 自然通风与热舒适 | 第46-47页 |
4.1.3 自然通风与降温节能 | 第47-48页 |
4.1.4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主要自然通风策略 | 第48-50页 |
4.2 设置空调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及能耗模拟分析 | 第50-61页 |
4.2.1 DEST原理 | 第50-52页 |
4.2.2 建筑工程概况 | 第52-53页 |
4.2.3 DeST负荷计算及能耗分析 | 第53-56页 |
4.2.4 空调系统方案的选择 | 第56-6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1-6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1页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