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探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隐性知识概述 | 第19-25页 |
第一节 隐性知识的起源与演变 | 第19-21页 |
第二节 隐性知识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1-22页 |
一、隐性知识与经验 | 第21页 |
二、隐性知识与直觉 | 第21-22页 |
三、隐性知识显性化与显性知识 | 第22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语文教育对隐性知识的需求分析 | 第25-31页 |
第一节 语文隐性知识的成熟理论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语文学科知识的论争与重构 | 第27-31页 |
一、语文学科知识论争 | 第27-28页 |
二、语文学科知识重构 | 第28-31页 |
第三章 隐性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特征体现 | 第31-37页 |
第一节 阅读认知中隐性知识的个人性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师生交往中隐性知识的相对性 | 第32-33页 |
第三节 隐性知识表达的层次性 | 第33-34页 |
第四节 隐性知识产生再现的情境性 | 第34-35页 |
第五节 隐性知识之于显性知识的优先性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语文教材中隐性知识的类型 | 第37-45页 |
第一节 导读中的隐性知识 | 第37-39页 |
第二节 选文中的隐性知识 | 第39-41页 |
一、细节描写中的隐性知识 | 第39-40页 |
二、故事情节中的隐性知识 | 第40页 |
三、标点符号中的隐性知识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助读中的隐性知识 | 第41-42页 |
一、注释中的隐性知识 | 第41-42页 |
二、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 第42页 |
第四节 练习中的隐性知识 | 第42-45页 |
第五章 语文教材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因素 | 第45-51页 |
第一节 教师因素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学生因素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教学目标因素 | 第47-48页 |
第四节 教学情境因素 | 第48-49页 |
第五节 教学评价因素 | 第49-51页 |
第六章 语文教材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意义和途径 | 第51-59页 |
第一节 语文教材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意义 | 第51-54页 |
一、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增殖环境的必然要求 | 第51-52页 |
二、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 第52页 |
三、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 第52-53页 |
四、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与传播 | 第53-54页 |
第二节 语文教材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 | 第54-59页 |
一、范例法 | 第54-55页 |
二、实践法 | 第55页 |
三、情境法 | 第55-56页 |
四、朗读法 | 第56-57页 |
五、对话法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