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优化探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论第10-14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 相关研究状况第11-12页
  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研究第11页
  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优化的研究第11-12页
 (三) 本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12-13页
  1. 重点和难点第12-13页
  2. 创新点第13页
 (四)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2. 矛盾分析法第13页
  3. 比较研究法第13页
  4. 综合分析法第13-14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及其特征第14-21页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6页
  1. "接受"的内涵第14-15页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第15页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第15-16页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特征第16-19页
  1. 接受过程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第16-17页
  2. 接受意识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第17-18页
  3. 接受过程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第18-19页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环节存在的问题第19-21页
  1. 反映和选择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19页
  2. 整合和内化环节——接受过程存在重感性而轻理性的倾向第19-20页
  3. 外化和践行环节——没有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教育合力第20-21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原则及要素优化第21-30页
 (一) 一般教育过程优化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优化第21-23页
  1. 一般教育过程优化第21页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优化第21-22页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优化的必要性第22-23页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优化的原则第23-26页
  1. 主体性原则第23-24页
  2. 针对性原则第24页
  3. 实践性原则第24-25页
  4. 效率性原则第25-26页
  5. 系统性原则第26页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构成要素的优化第26-30页
  1. 接受主体的优化——提升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第27页
  2. 接受客体的优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真实性和针对性第27-28页
  3. 接受媒介的优化——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第28页
  4. 接受环境的优化——净化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宏观和微观环境第28-30页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环节优化的思考第30-39页
 (一) 反应与选择环节的优化第30-32页
  1. 遵循主体性原则,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第30-31页
  2. 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需要,强化信息的可接受性第31页
  3. 掌握大学生的接受特点,增强信息的刺激度第31-32页
 (二) 整合与内化环节的优化第32-35页
  1. 教育者首先理解、掌握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第32-33页
  2. 探索科学的引导方式,促进大学生的接受图式健康发展第33-34页
  3. 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第34-35页
 (三) 外化与践行环节的优化第35-39页
  1. 结合大学生实际,激发其行为动机第36页
  2. 引导大学生积极实践,培养社会行动能力第36-37页
  3. 反复践行并形成行为习惯第37-39页
结语第39-40页
注释第40-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5-46页
致谢第46-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Based on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
下一篇:大学生群体“考证热”现象研究--基于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