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9页 |
(一)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相关概念 | 第11-13页 |
1. 课堂互动 | 第11-12页 |
2. 自我效能感 | 第12页 |
3.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 第12-13页 |
4. 自我效能感的特征维度 | 第13页 |
5. 心理健康课的定义及目标 | 第13页 |
(三) 课堂互动研究与自我效能感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 课堂互动理论研究 | 第13-16页 |
2. 课堂互动的应用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3. 自我效能感研究 | 第17-19页 |
一、研究假设与研究过程 | 第19-24页 |
(一)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二) 研究程序 | 第19-20页 |
(三)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0页 |
(四)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五) 研究工具 | 第21-23页 |
1. 课堂互动情况研究工具 | 第21-22页 |
2. 课堂互动量表信度和效度 | 第22-23页 |
3. 自我效能感研究工具 | 第23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24-32页 |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调查与分析 | 第24-26页 |
1.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课堂互动的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24页 |
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课堂互动的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 第24页 |
3.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课堂互动的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24-25页 |
4.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课堂互动的家庭所在地的差异分析 | 第25-26页 |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课堂互动中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 第26页 |
(二) 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 | 第26-29页 |
1. 不同性别的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 | 第26-27页 |
2. 不同专业的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 | 第27页 |
3.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 | 第27页 |
4.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 | 第27-28页 |
5.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 | 第28-29页 |
(三) 课堂互动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1页 |
1. 课堂互动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29-30页 |
2. 课堂互动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第30页 |
3. 课堂互动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 第30-31页 |
(四) 课堂互动的描述统计 | 第31页 |
(五) 自我效能感的描述性统计 | 第31-32页 |
三、综合讨论 | 第32-37页 |
(一) 关于心理健康课中的大学生互动状况 | 第32-33页 |
1. 关于心理健康课中的大学生互动总情况 | 第32页 |
2. 关于心理健康课大学生课堂互动的性别差异 | 第32页 |
3. 关于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的专业差异 | 第32页 |
4. 关于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的年级差异 | 第32-33页 |
5. 于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的家庭所在地差异 | 第33页 |
6. 关于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的是否为独生子女差异 | 第33页 |
(二) 关于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状况 | 第33-35页 |
1. 关于心理健康课堂堂互动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 第33-34页 |
2. 关于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 第34页 |
3. 关于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专业差异 | 第34页 |
4. 关于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 | 第34页 |
5. 关于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是否为独生子女差异 | 第34页 |
6. 关于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生源地差异 | 第34-35页 |
(三) 关于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35页 |
1. 关于心理健康课课堂互动与其两个因子间的关系 | 第35页 |
2. 自我效能感与课堂互动总量表与两个因子的关系 | 第35页 |
(四) 关于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 | 第35-36页 |
(五)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测量问题 | 第36-37页 |
四、结论与启示 | 第37-43页 |
(一) 简要结论 | 第37页 |
(二)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7-38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要有充分的课堂互动 | 第38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的效能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成长型发展为根本目标 | 第38页 |
(三) 提高与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建议 | 第38-43页 |
1. 继续推进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形式 | 第38-39页 |
2. 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 | 第39页 |
3. 在互动中实施成功教育,增加学生的亲历成功经验 | 第39-40页 |
4. 在课堂互动中有效地利用榜样提供替代性效能信息,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行" | 第40页 |
5. 在课堂互动中要实施积极的强化 | 第40-41页 |
6. 灵活运用课堂管理技术与艺术,提高课堂互动效能 | 第41-43页 |
五、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1 | 第51-52页 |
附录2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及承担的课题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