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导论 | 第9-26页 |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 1. 来自考证实践的困惑 | 第9-10页 |
| (1) 面对大学生群体"考证热"的迷思 | 第9-10页 |
| (2) 面对自身考证后的迷茫 | 第10页 |
| 2. 来自理论学习的困恼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2. 实践价值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12-14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 (2)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 (3) 访谈法 | 第12-13页 |
| (4) 参与性观察法 | 第13页 |
| 2. 研究过程 | 第13-14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2) 具体的研究过程 | 第13-14页 |
| (四) 已有相关研究及其启示 | 第14-19页 |
| 1. 既有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 | 第14-17页 |
| (1) 人力资本理论解读大学生考证的动力 | 第14-15页 |
| (2) 文化资本理论探讨证书所象征的符号 | 第15-16页 |
| (3)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大学生个人考证的心态 | 第16页 |
| (4) 参照群体理论解释大学生群体考证行为的动机 | 第16-17页 |
| (5) 筛选假设理论下呈现促动大学生群体考证的最直接因素 | 第17页 |
| 2. 既有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 第17-19页 |
| (1) 探讨大学生"考证热"所带来的双重效应 | 第17-18页 |
| (2) 探究大学生考证产生的各种原因 | 第18-19页 |
| 3. 既有研究的启示 | 第19页 |
| (五) 相关的概念界定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 1. 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 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 (1)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 (2)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内容 | 第23-26页 |
| 一、大学生群体"考证热"状况 | 第26-31页 |
| (一) 大学生群体"考证热"的现状 | 第26-28页 |
| 1. 本研究调查对象的情况 | 第26页 |
| 2. 大学生考证参与程度调查 | 第26-28页 |
| (1) 关于是否在考证 | 第26-27页 |
| (2) 不同类别学生考证的参与情况 | 第27页 |
| (3) 关于所考证书的类型 | 第27-28页 |
| (4) 大学生考证行为动机 | 第28页 |
| (二) 大学生群体"考证热"所呈现出的特征分析 | 第28-29页 |
| 1. 大学生参与考证的比例高,功利性动机明显 | 第28-29页 |
| 2. 不同类别群体考证具有各自的特点 | 第29页 |
| (三) 大学生在考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 1. 盲目跟风现象普遍 | 第29-30页 |
| 2. 急功近利心态严重,能力培养意识欠缺 | 第30页 |
| 3. 忽视自身专业学习,发展定位不明 | 第30-31页 |
| 二、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群体"考证热"分析 | 第31-40页 |
| (一)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31-32页 |
| (二) 理性选择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7页 |
| 1. 从行动者自身角度来看,考证是一种理性行为 | 第32-33页 |
| 2. 从行动者拥有的资源来看,考证是一种理性行为 | 第33-35页 |
| 3. 从行动者利益(目的或目标)来看,考证是一种理性行为 | 第35-36页 |
| 4. 从社会规范价值取向来看,考证是一种理性行为 | 第36-37页 |
| (三)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 1. 大学生考证是理性的选择 | 第37-38页 |
| 2. 选择的理性主要体现为经济理性 | 第38-40页 |
| 三、反思 | 第40-49页 |
| (一) 影响大学生考证的多种因素 | 第40-45页 |
| 1. 政策方面的因素 | 第40-42页 |
| 2. 社会方面的因素 | 第42-43页 |
| 3. 学校方面的因素 | 第43-45页 |
| 4. 个人自身的因素 | 第45页 |
| (二) 引导大学生理性考证的建议 | 第45-48页 |
| 1. 政府应引导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 第46页 |
| 2.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 第46-47页 |
| 3. 大学生应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 | 第47-48页 |
| (三) 理论的局限性与本研究的不足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1页 |
| 注释 | 第5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附录一 | 第56-59页 |
| 附录二 | 第59-68页 |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