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鸭坦布苏病毒诱导的宿主天然免疫反应及与RLR信号通路的互作研究

符号说明第6-14页
中文摘要第14-17页
Abstract第17-20页
1. 引言第21-36页
    1.1 鸭坦布苏病毒的概述第21-22页
    1.2 DTMU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第22-26页
        1.2.1 DTMUV的形态结构第22页
        1.2.2 DTMUV基因组特征和编码蛋白特点第22-25页
        1.2.3 DTMUV的细胞内的复制第25-26页
        1.2.4 DTMUV的理化特性及培养特性第26页
    1.3 DTMUV的研究进展第26-28页
    1.4 天然免疫概述第28-31页
    1.5 RLRS信号通路研究进展第31-35页
        1.5.1 RLRS家族成员概述第31-33页
        1.5.2 RLRS介导的信号转导第33-35页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5-36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6-59页
    2.1 试验材料第36-44页
        2.1.1 病毒株及抗体第36页
        2.1.2 试验动物及细胞第36页
        2.1.3 载体与质粒第36页
        2.1.4 引物及干扰分子第36-41页
        2.1.5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第41页
        2.1.6 主要缓冲液及试剂的配制第41-42页
        2.1.7 主要仪器设备第42-44页
        2.1.8 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第44页
    2.2 试验方法第44-59页
        2.2.1 DMTUV对不同日龄鸭的致病性研究第44-53页
            2.2.1.1 DTMUV的增殖第44页
            2.2.1.2 DTMUV含量测定第44-45页
            2.2.1.3 动物实验设计第45页
            2.2.1.4 组织病理学检测第45-46页
            2.2.1.5 RNA提取及cDNA合成第46-47页
            2.2.1.6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第47-50页
                2.2.1.6.1 DNA片段纯化回收第47-48页
                2.2.1.6.2 目的片段与T载体的连接第48-49页
                2.2.1.6.3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49页
                2.2.1.6.4 阳性克隆的鉴定及质粒提取第49-50页
                2.2.1.6.5 质粒浓度的测定第50页
            2.2.1.7 DTMUV增殖检测第50-51页
            2.2.1.8 血清中IFN-γ和IL-2 检测第51-52页
            2.2.1.9 血清中和抗体的检测第52-53页
        2.2.2 DTMUV感染诱导的天然免疫反应研究第53-54页
            2.2.2.1 鸭胚成纤维细胞(DEFs)的制备第53页
            2.2.2.2 动物实验设计第53-54页
            2.2.2.3 细胞因子检测第54页
        2.2.3 RIG-I和MDA5介导的抗DTMUV研究第54-56页
            2.2.3.1 鸭MAVS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4页
            2.2.3.2 序列分析第54页
            2.2.3.3 荧光定量检测duMAVS的组织分布第54页
            2.2.3.4 质粒转染第54-55页
            2.2.3.5 间接免疫荧光第55页
            2.2.3.6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第55-56页
            2.2.3.7 duMAVS的抗病毒实验第56页
        2.2.4 DTMUV对RIG-I和MDA5介导的抗病毒信号通路的拮抗作用第56-59页
            2.2.4.1 DTMUV各非结构蛋白的克隆表达第56-57页
                2.2.4.1.1 DTMUV各非结构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第56-57页
                2.2.4.1.2 DTMUV各非结构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的表达第57页
            2.2.4.2 Western blot第57-58页
                2.2.4.2.1 样品准备第58页
                2.2.4.2.2 印迹分析第58页
            2.2.4.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第58-59页
            2.2.4.4 激光共聚焦实验第59页
        2.2.5 统计分析第5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9-89页
    3.1 DTMUV滴度测定及其标准曲线的构建第59-61页
        3.1.1 DTMUV的TCID50测定第59-60页
        3.1.2 DTMUV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建立第60-61页
    3.2 DTMUV对不同日龄鸭的致病性研究第61-69页
        3.2.1 DTMUV感染鸭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第61-62页
        3.2.2 DTMUV感染鸭的病理组织学分析第62-66页
        3.2.3 组织载毒量检测第66-67页
        3.2.4 DTMUV感染鸭血清IFN-Γ和IL-2 检测第67-68页
        3.2.5 DTMUV感染鸭血清中和抗体检测第68-69页
    3.3 DTMUV诱导的天然免疫反应研究第69-74页
        3.3.1 DTMUV感染3周龄雏鸭后诱导的天然免疫反应研究第69-72页
            3.3.1.1 DTMUV感染鸭脾脏和大脑PRRs的检测第69-70页
            3.3.1.2 DTMUV感染鸭脾脏和大脑IFNs及ISGs的检测第70-71页
            3.3.1.3 DTMUV感染鸭脾脏和大脑细胞因子的检测第71-72页
        3.3.2 DTMUV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DEFs)后诱导的天然免疫反应研究第72-74页
            3.3.2.1 DTMUV感染DEFs后PRRs的检测第72-73页
            3.3.2.2 DTMUV感染DEFS后I型IFNs及ISGs的检测第73页
            3.3.2.3 DTMUV感染DEFs后细胞因子的检测第73-74页
    3.4 RIG-I和MDA5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抗DTMUV感染第74-86页
        3.4.1 RIG-I和MDA5及其效应结构域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4-75页
        3.4.2 过表达RIG-I、MDA5及其效应结构域抑制DTMUV的复制第75-76页
        3.4.3 RIG-I和MDA5通过NF-κB和IRF7参与抗DTMUV感染第76-77页
        3.4.4 MAVS蛋白在RIG-I和MDA5介导的抗DTMU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第77-86页
            3.4.4.1 duMAV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77-80页
            3.4.4.2 duMAVS在健康鸭中的组织分布及病毒感染鸭中的duMAVS的表达分析第80-81页
            3.4.4.3 duMAVS的功能特点第81-82页
            3.4.4.4 在DEFs上过表达duMAVS蛋白后诱导的细胞因子和ISGs第82-83页
            3.4.4.5 duMAVS的抗病毒活性研究第83-84页
            3.4.4.6 duMAVS敲弱后能抑制polyI:C诱导的IFN-β第84-85页
            3.4.4.7 duMAVS敲弱后能抑制细胞因子产量及其抗病毒活性第85-86页
    3.5 DTMUV非结构蛋白NS1对RIG-I和MDA5介导的信号通路的拮抗作用第86-89页
        3.5.1 DTMUV非结构蛋白的克隆表达第86-88页
        3.5.2 DTMUV的非结构蛋白NS1拮抗RIG-I和MDA5介导的信号通路第88页
        3.5.3 NS1可能通过与MAVS的相互作用拮抗RIG-I和MDA5介导的信号通路第88-89页
4. 讨论第89-96页
    4.1 DTMUV对不同日龄鸭的致病性研究第89-91页
    4.2 DTMUV感染后诱导的天然免疫反应研究第91-93页
    4.3 RIG-I和MDA5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抗DTMUV免疫反应第93-94页
    4.4 DTMUV非结构蛋白NS1拮抗RIG-I和MDA5介导的免疫反应研究初探第94-96页
5. 结论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第114-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环境中产ESBL肠杆菌耐药质粒在小鼠肠道内水平转移的分子机理
下一篇:氟苯尼考致小鼠L细胞毒副作用的线粒体途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