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环境有机污染物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0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概述第17-19页
    1.3 半导体光催化基本原理第19-23页
    1.4 提高半导体光催化活性的有效方法第23-31页
        1.4.1 贵金属沉积第23-25页
        1.4.2 半导体复合第25-26页
        1.4.3 染料敏化第26-27页
        1.4.4 元素掺杂第27-29页
        1.4.5 形貌、尺寸控制第29-31页
    1.5 氮化碳研究进展第31-37页
        1.5.1 氮化碳材料概述第31-32页
        1.5.2 石墨相氮化碳的结构及性能第32-33页
        1.5.3 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的制备第33-35页
        1.5.4 石墨相氮化碳的改性研究第35-37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第37-40页
        1.6.1 研究目的第37-38页
        1.6.2 研究内容第38-40页
第二章 Ce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40-53页
    2.1 引言第40-41页
    2.2 实验部分第41-43页
        2.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第41-42页
        2.2.2 样品的制备第42-43页
        2.2.3 样品的测试第4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3-52页
        2.3.1 透射电镜(TEM)与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第43-44页
        2.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4-45页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45-46页
        2.3.4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46-47页
        2.3.5 漫反射光谱(DRS)分析第47-48页
        2.3.6 氮气吸附脱附(BET)分析第48-49页
        2.3.7 光催化活性剂及稳定性测试第49-51页
        2.3.8 动力学研究第51-52页
    2.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液相剥离类石墨烯氮化碳二维纳米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53-67页
    3.1 引言第53-54页
    3.2 实验部分第54-57页
        3.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第54-55页
        3.2.2 样品的制备第55-56页
        3.2.3 样品的测试第56-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66页
        3.3.1 液相剥落类石墨烯氮化碳机理研究第57-58页
        3.3.2 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第58-60页
        3.3.3 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60-61页
        3.3.4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61-62页
        3.3.5 漫反射光谱(DRS)和荧光光谱(PL)分析第62页
        3.3.6 电化学阻抗(EIS)和光电流测试第62-63页
        3.3.7 热重(TG)分析第63-64页
        3.3.8 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测试第64-65页
        3.3.9 动力学分析第65页
        3.3.10 光催化机理研究第65-66页
    3.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热氧化法控制合成二维原子层氧掺杂g-C_3N_4纳米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67-87页
    4.1 引言第67-68页
    4.2 实验部分第68-71页
        4.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第68-69页
        4.2.2 样品的制备第69-70页
        4.2.3 样品的测试第70-71页
    4.3 结果讨论第71-86页
        4.3.1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第71-73页
        4.3.2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第73-75页
        4.3.3 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Raman)分析第75-76页
        4.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76-77页
        4.3.5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分析第77-79页
        4.3.6 漫反射光谱(DRS)、荧光光谱(PL)和荧光寿命(FL)分析第79-80页
        4.3.7 光催化活性、稳定性及动力学研究第80-83页
        4.3.8 光催化机理研究第83-86页
    4.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非模板法合成二维多孔超薄O掺杂g-C_3N_4纳米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87-104页
    5.1 引言第87-88页
    5.2 实验部分第88-90页
        5.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第88-89页
        5.2.2 样品的制备第89-90页
        5.2.3 样品的测试第90页
    5.3 结果讨论第90-103页
        5.3.1 制备方法分析第90-92页
        5.3.2 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第92-94页
        5.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94页
        5.3.4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94-95页
        5.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95-97页
        5.3.6 漫反射光谱(DRS)分析第97页
        5.3.7 荧光光谱(PL)和荧光寿命(FL)分析第97-98页
        5.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价带谱(VB XPS)分析第98-99页
        5.3.9 光电流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第99-100页
        5.3.10 光催化活性、动力学及稳定性测试第100-101页
        5.3.11 光催化机理研究第101-103页
    5.4.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六章 控制合成具有等离子效应和电子定向转移性能的Ag/2D-C_3N_4/CNTs复合催化剂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104-123页
    6.1 引言第104-106页
    6.2 实验部分第106-109页
        6.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第106-107页
        6.2.2 样品的制备第107-108页
        6.2.3 样品的测试第108-109页
    6.3 结果讨论第109-121页
        6.3.1 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109-110页
        6.3.2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第110-112页
        6.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112-114页
        6.3.4 漫反射光谱(DRS)和液体紫外光谱分析第114-115页
        6.3.5 光电流测试分析第115-117页
        6.3.6 荧光光谱(PL)和荧光寿命(FL)分析第117-118页
        6.3.7 光催化活性、稳定性测试及动力学分析第118-120页
        6.3.8 光催化机理研究第120-121页
    6.4.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七章 Z-型光催化剂α-Fe_2O_3/2D g-C_3N_4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123-146页
    7.1 引言第123-125页
    7.2 实验部分第125-129页
        7.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第125-126页
        7.2.2 样品的制备第126-128页
        7.2.3 样品的制备第128-129页
    7.3 结果讨论第129-145页
        7.3.1 热重(TG)分析第129-130页
        7.3.2 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第130-132页
        7.3.3 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132-133页
        7.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133-135页
        7.3.5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分析第135-136页
        7.3.6 漫反射光谱(DRS)分析第136-137页
        7.3.7 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分析和能带计算第137-138页
        7.3.8 荧光光谱(PL)分析和光电流测试第138-139页
        7.3.9 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测试第139-142页
        7.3.10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反应动力学分析第142-143页
        7.3.11 光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第143-145页
    7.4.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46-149页
    8.1 结论第146-148页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48页
    8.3 展望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清单第164-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3二吲哚甲烷预处理人脐带间质干细胞在皮肤烫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下一篇:NF-κB/AP-1与mTOR信号通路在抗β2GPI抗体诱导血栓相关分子表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