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前言 | 第6-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略语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6页 |
1. 杂交水稻穗萌研究 | 第19-25页 |
1.1 穗萌发生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1.1 环境因素 | 第19-20页 |
1.1.2 赤霉素的施用 | 第20页 |
1.1.3 品种特性 | 第20页 |
1.2 穗萌的危害 | 第20-21页 |
1.3 种子休眠相关基因和QTL | 第21-22页 |
1.4 穗萌抑制剂研究 | 第22-23页 |
1.5 杂交水稻穗萌抗性鉴定方法 | 第23-25页 |
2. 内源激素GA和ABA对种子萌发的调控 | 第25-31页 |
2.1 G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2.2 ABA与种子休眠 | 第26-30页 |
2.2.1 ABA含量与种子休眠 | 第26-27页 |
2.2.2 ABA敏感性与种子休眠 | 第27-29页 |
2.2.3 ABA生物合成和信号传递的增强促进种子休眠 | 第29-30页 |
2.3 GA和ABA在种子从休眠到萌发转变过程的拮抗作用 | 第30-31页 |
3. α-淀粉酶与种子萌发 | 第31-34页 |
3.1 α-淀粉酶在种子萌发过程的作用 | 第31-32页 |
3.2 GA对α-淀粉酶的诱导 | 第32页 |
3.3 α-淀粉酶合成基因 | 第32-33页 |
3.4 α-淀粉酶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4. 烯效唑、马来酰肼和丁香酚在植物上的研究与应用 | 第34-36页 |
4.1 烯效唑 | 第34页 |
4.2 马来酰肼 | 第34-35页 |
4.3 丁香酚 | 第35-36页 |
第二章 杂交水稻种子萌发过程生理生化变化 | 第36-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1.2 种子吸水率测定 | 第37页 |
1.3 α-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37页 |
1.4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37-38页 |
1.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38页 |
1.6 抗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38-39页 |
1.7 种子内源激素ABA与GA3测定 | 第39页 |
1.8 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2. 结果 | 第40-44页 |
2.1 不同发芽时间杂交水稻种子不同酶活性和内含物质指标差异 | 第40-42页 |
2.2 不同发芽程度杂交水稻种子的不同酶活性和内含物质指标差异 | 第42-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丁香酚对杂交水稻种子吸胀过程激素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6-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1.2 丁香酚水乳剂制备 | 第47页 |
1.3 种子处理及发芽试验 | 第47-48页 |
1.4 α-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48页 |
1.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48页 |
1.6 抗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48页 |
1.7 不同发芽程度种子分级和穗芽率与穗萌指数的统计 | 第48页 |
1.8 内源激素ABA和GA_3的测定 | 第48-49页 |
1.9 RNA提取 | 第49页 |
1.10 反转录 | 第49-50页 |
1.11 q-PCR扩增 | 第50-51页 |
1.12 统计分析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5页 |
2.1 丁香酚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51-52页 |
2.2 丁香酚对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 丁香酚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2.4 丁香酚对种子萌发过程中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2.5 丁香酚对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及GA_3的恢复效果 | 第55-60页 |
2.6 丁香酚对种子吸胀过程中内源ABA和GA_3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2.7 丁香酚对种子吸胀过程中ABA代谢关键酶的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1-65页 |
2.8 丁香酚对种子吸胀过程中ABA信号途径的转录因子OsABF1和OsABI5表达的影响 | 第65页 |
3. 讨论 | 第65-70页 |
第四章 不同抑制剂组合抑制杂交水稻种子发芽及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0-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0-71页 |
1.2 种子处理及发芽试验 | 第71页 |
1.3 抑制剂组合筛选 | 第71页 |
1.4 α-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71页 |
1.5 种子内源激素测定 | 第71页 |
1.6 ABA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71-72页 |
1.7 统计分析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0页 |
2.1 不同抑制剂组合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72-76页 |
2.2 抑制剂组合对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76页 |
2.3 抑制剂组合对种子吸胀过程中内源ABA和GA_3含量的影响 | 第76-78页 |
2.4 抑制剂组合对种子吸胀过程中ABA代谢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2.5 抑制剂组合对种子吸胀过程中ABA信号途径的转录因子OsABF1和OsABI5表达的影响 | 第79-80页 |
3. 讨论 | 第80-82页 |
第五章 丁香酚和抑制剂组合对田间穗萌抑制的效果 | 第82-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82页 |
1.2 田间穗萌环境建立 | 第82-83页 |
1.3 抑制剂田间喷施处理 | 第83-84页 |
1.4 穗萌抑制效果及其持续性分析 | 第84-85页 |
1.5 统计分析 | 第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5页 |
2.1 田间喷施丁香酚处理的穗萌抑制效果分析 | 第85-89页 |
2.1.1 丁香酚对杂交水稻穗芽率和穗萌指数的影响 | 第85-86页 |
2.1.2 丁香酚对刚收获种子发芽和幼苗指标的影响 | 第86-87页 |
2.1.3 丁香酚对收获种子贮藏后发芽和幼苗指标的影响 | 第87-89页 |
2.2 田间喷施不同抑制剂组合的穗萌抑制效果分析 | 第89-95页 |
2.2.1 抑制剂组合对杂交水稻穗芽率和穗萌指数的影响 | 第89-90页 |
2.2.2 抑制剂组合对刚收获水稻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90-92页 |
2.2.3 抑制组合对收获种子贮藏后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92-95页 |
3. 讨论 | 第95-98页 |
总结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6页 |
博士期间发表或完成论文和专利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