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美学论文--美学理论论文

休闲学视角下中国玉文化的价值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言第13-17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5页
        1.2.1 研究思路第15页
        1.2.2 研究方法第15页
    1.3 创新与不足第15-17页
        1.3.1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5-16页
        1.3.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6-17页
2 中国人的休闲与玉第17-26页
    2.1 玉与"玉"字第17-18页
    2.2 玉与中国休闲历史第18-19页
    2.3 玉与中国休闲哲学思想第19-23页
        2.3.1 玉与儒家休闲思想第20-21页
        2.3.2 玉与道家休闲思想第21-22页
        2.3.3 玉与佛家休闲思想第22-23页
    2.4 玉与中国人的休闲心理第23-26页
        2.4.1 "象思维"的休闲思维方式第23页
        2.4.2 "天人合一"的休闲心理境界第23-24页
        2.4.3 含蓄内敛的休闲心理特点第24页
        2.4.4 集体主义的休闲心理意识第24-25页
        2.4.5 以积极的休闲心态关注人性第25-26页
3 玉文化的休闲价值及其审美境界第26-36页
    3.1 玉文化的休闲与审美属性第26-27页
    3.2 玉文化与中国休闲审美境界第27-30页
    3.3 玉雕的休闲审美体验价值第30-36页
        3.3.1 巧妙、独特的构思是休闲审美意识的外化和休闲审美体验的内化第30页
        3.3.2 高超、精美的工艺是休闲创造力的展现和休闲审美的享受第30-31页
        3.3.3 中和、对称的形式是休闲审美标准的形象化表达第31页
        3.3.4 温润、柔美的感觉是玩玉者钟爱的休闲审美感觉第31-32页
        3.3.5 形、色、意的统一于人对玉的欣赏显示主客体在休闲审美体验上的结合第32-33页
        3.3.6 玉雕师将中国人积极的休闲期待和寄托通过吉祥寓意体现出来第33-36页
4 玉文学的休闲审美价值第36-44页
    4.1 玉文学作者对玉内敛、阴柔的美感表达第36-37页
    4.2 玉文学作者用美妙、生动的语言传达对玉的喜爱第37-38页
    4.3 人们将自然、人性的寓意赋予玉第38页
    4.4 玉的文学意象第38-42页
    4.5 玉意象的休闲审美属性第42-44页
5 "玩"玉的现实休闲方式第44-48页
    5.1 "玩"玉在穿戴及人际交往中第44页
    5.2 "玩"玉于收藏中第44-45页
    5.3 "玩"玉于买卖中第45-46页
    5.4 "玩"玉于鉴赏中第46页
    5.5 "玩"玉于盘养中第46-48页
6 玉与中国传统人格的造就第48-54页
    6.1 玉与传统人格的发展第48页
    6.2 "成为人"与玉的关系第48-51页
    6.3 玉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格形成第51-52页
    6.4 玉与"内圣外王"的人格形成第52-54页
7 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附录第62-77页
    附录一: "玩"玉引发的休闲心理体验实证研究第62-67页
    附录二: "玩"玉休闲心理体验调查表(实验组)第67-73页
    附录三: "玩"玉休闲心理体验调查表(控制组)第73-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奥古斯丁的友爱共同体
下一篇:阿瑟·丹托与汉斯·贝尔廷艺术终结说之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