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动机与趋势:一个尝试性的整合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问题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逻辑框架 | 第11-13页 |
1.5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4-32页 |
2.1 利他的概念及表现 | 第14-18页 |
2.1.1 利他概念 | 第14-16页 |
2.1.2 利他类型 | 第16-18页 |
2.2 利他动因分析 | 第18-27页 |
2.2.1 基因层次的解释 | 第18-22页 |
2.2.2 个体层次的解释 | 第22-25页 |
2.2.3 团体层面的解释 | 第25-27页 |
2.3 利他的趋势分析 | 第27-30页 |
2.3.1 个体利他趋势 | 第27-28页 |
2.3.2 团体利他趋势 | 第28-30页 |
2.4 评述 | 第30-32页 |
3 利他行为的统合研究 | 第32-42页 |
3.1 统合研究必要性分析 | 第32-34页 |
3.1.1 前人局限 | 第32-33页 |
3.1.2 改进标准 | 第33-34页 |
3.2 利他双二维模型 | 第34-42页 |
3.2.1 关系维度的建构 | 第34页 |
3.2.2 收益维度建构 | 第34-36页 |
3.2.3 利他双二维模型 | 第36-39页 |
3.2.4 双二维模型的整合性 | 第39-40页 |
3.2.5 超意识利他 | 第40-42页 |
4 利他动因的综合分析 | 第42-59页 |
4.1 分析工具:索伯模型及其改进 | 第42-45页 |
4.2 进化机制分析 | 第45-49页 |
4.2.1 进化动因的构成 | 第45-46页 |
4.2.2 进化动因与统合模型关系 | 第46-49页 |
4.3 内化机制分析 | 第49-51页 |
4.3.1 内化层次的划分 | 第49-50页 |
4.3.2 内化层次与利他行为关系 | 第50-51页 |
4.4 情境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4.4.1 情境的内涵 | 第51-52页 |
4.4.2 情境的构成 | 第52-54页 |
4.4.3 情境因素与利他程度关系 | 第54-56页 |
4.5 总结 | 第56-59页 |
5 利他行为的趋势分析 | 第59-67页 |
5.1 利他行为的型态区分 | 第59-60页 |
5.1.1 稳定型态 | 第59页 |
5.1.2 波动型态 | 第59-60页 |
5.2 波动型态利他行为的发展趋势 | 第60-67页 |
5.2.1 个体层次 | 第60-61页 |
5.2.2 团体层次 | 第61-67页 |
6 结论与启示 | 第67-7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