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及其培育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3-27页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第13-15页
        1.1.1 选题缘由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第15-22页
        1.2.1 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2 研究趋势第19-22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2-23页
        1.3.1 研究思路第22页
        1.3.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23-27页
        1.4.1 研究重点第23-24页
        1.4.2 研究难点第24-25页
        1.4.3 研究的创新点第25-27页
2 国家治理及其价值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7-46页
    2.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国家治理思想第27-32页
        2.1.1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内容第27-29页
        2.1.2 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第29-31页
        2.1.3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国家治理思想对本研究的学理支撑第31-32页
    2.2 价值理论第32-35页
        2.2.1 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第32-34页
        2.2.2 价值理论对本研究的学理支撑第34-35页
    2.3 治理理论第35-41页
        2.3.1 治理理论的兴起与流变第35-39页
        2.3.2 治理理论对本研究的学理支撑第39-41页
    2.4 现代化理论第41-46页
        2.4.1 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41-44页
        2.4.2 现代化理论对本研究的学理支撑第44-46页
3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价值取向培育的逻辑关系第46-63页
    3.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界定第46-54页
        3.1.1 国家治理的概念第46-47页
        3.1.2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第47-50页
        3.1.3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征第50-52页
        3.1.4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功能第52-54页
    3.2 价值取向的概念与要素第54-56页
        3.2.1 价值取向的概念第54页
        3.2.2 价值取向的要素第54-56页
    3.3 培育价值取向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作用第56-63页
        3.3.1 价值取向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第56-59页
        3.3.2 培育价值取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第59-63页
4 西方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第63-103页
    4.1 启蒙主义的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及其影响第63-74页
        4.1.1 启蒙主义价值取向的治理主张第64-69页
        4.1.2 启蒙主义价值取向的治理功能与局限第69-73页
        4.1.3 对培育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启示第73-74页
    4.2 自由主义的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及其影响第74-91页
        4.2.1 自由主义思潮的流变第74-78页
        4.2.2 自由主义价值取向的治理主张第78-86页
        4.2.3 自由主义价值取向的治理局限及其危害第86-90页
        4.2.4 对培育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警示第90-91页
    4.3 保守主义的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及其影响第91-103页
        4.3.1 保守主义价值取向的治理主张第92-97页
        4.3.2 保守主义价值取向的治理功能与局限第97-100页
        4.3.3 对培育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启示第100-103页
5 当代中国的治理境遇及其对价值取向培育的要求第103-124页
    5.1 现实基础第103-108页
        5.1.1 物质基础第103-104页
        5.1.2 政治基础第104-106页
        5.1.3 社会基础第106-108页
    5.2 基本特征第108-113页
        5.2.1 主权国家治理第108-109页
        5.2.2 民族国家治理第109-110页
        5.2.3 后发国家治理第110-111页
        5.2.4 转型国家治理第111-112页
        5.2.5 现代国家治理第112-113页
    5.3 主要挑战第113-118页
        5.3.1 超大体量的国家治理规模第113-114页
        5.3.2 错综复杂的国家治理系统第114-115页
        5.3.3 前所未有的国家治理难度第115-117页
        5.3.4 全球一体的国家治理格局第117-118页
    5.4 对培育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要求第118-124页
        5.4.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相结合第118-120页
        5.4.2 避免西方治理的原子化倾向与构建价值共同体相结合第120-121页
        5.4.3 回应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与增强话语传播优势相结合第121-124页
6 责任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价值取向培育中的优先性第124-154页
    6.1 关于当代中国培育何种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几种思潮第124-133页
        6.1.1 全能主义思潮及其治理主张第124-126页
        6.1.2 新启蒙主义思潮及其治理主张第126-128页
        6.1.3 新权威主义思潮及其治理主张第128-130页
        6.1.4 民族主义思潮及其治理主张第130-131页
        6.1.5 多元主义思潮及其治理主张第131-133页
    6.2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与根本诉求第133-141页
        6.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培育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依据第133-134页
        6.2.2 共同体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之一第134-136页
        6.2.3 共同体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诉求与出路第136-139页
        6.2.4 共同体责任:当代中国培育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素第139-141页
    6.3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第141-149页
        6.3.1 责任及责任主义的概念与内涵第141-146页
        6.3.2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第146-149页
    6.4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第149-154页
        6.4.1 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治理内涵第150-151页
        6.4.2 培育责任主义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第151-154页
7 当代中国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实践探要第154-178页
    7.1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主要原则第154-156页
        7.1.1 坚持正确方向第154-155页
        7.1.2 立足本国实际第155-156页
        7.1.3 扎根治理实践第156页
    7.2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重点群体第156-161页
        7.2.1 政府主体第157-159页
        7.2.2 市场主体第159-160页
        7.2.3 社会主体第160-161页
    7.3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基本目标第161-165页
        7.3.1 增强各治理主体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第161-162页
        7.3.2 增强各治理主体对"责任人"身份的认同第162-163页
        7.3.3 增强各治理主体责任实践的自觉性第163-164页
        7.3.4 对外传播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责任形象第164-165页
    7.4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有效路径第165-178页
        7.4.1 完善行为规范机制第166-168页
        7.4.2 完善对话交互机制第168-170页
        7.4.3 完善协同联动机制第170-172页
        7.4.4 完善评价调节机制第172-174页
        7.4.5 完善文化化育机制第174-178页
8 结语第178-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96页
致谢第196-197页
附录第197-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可靠安全数据传输问题研究
下一篇:电动汽车新型线控制动系统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