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云驾岭矿深部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及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5-25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1页
        1.2.1 巷道围岩破坏机理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巷道支护研究现状第17-21页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第2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1-22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2页
    1.5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第22-25页
        1.5.1 关键技术第22-23页
        1.5.2 创新点第23-25页
2 工程地质概况及原巷道支护方案第25-39页
    2.1 云驾岭煤矿工程地质概况第25-30页
        2.1.1 煤矿位置及自然条件第25-26页
        2.1.2 矿区生产概况第26-27页
        2.1.3 煤层及顶底板第27-28页
        2.1.4 区域及井田水文地质第28-30页
    2.2 12808 工作面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第30-33页
        2.2.1 工作面位置及范围第30-32页
        2.2.2 煤(岩)层赋存特征第32-33页
    2.3 12808 工作面回采煤巷原支护方案分析第33-37页
        2.3.1 回采煤巷原支护方案及参数设计第33-36页
        2.3.2 原支护方案支护效果第36-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3 12808 工作面煤巷试验测试及稳定性评价第39-83页
    3.1 12808 工作面运输巷围岩基本力学性质测试第39-53页
        3.1.1 围岩基本力学性质测试取样方案第39页
        3.1.2 实验方法第39-41页
        3.1.3 岩体基本力学参数测试第41-53页
        3.1.4 基本力学实验测试结果第53页
    3.2 云驾岭煤矿12808工作面运输巷围岩稳定性评价第53-65页
        3.2.1 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第53页
        3.2.2 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的选定及权值的分配第53-59页
        3.2.3 巷道围岩稳定性的模糊聚类分析第59-63页
        3.2.4 12808 运输巷围岩稳定性评判第63-65页
    3.3 12808 工作面煤巷围岩松动圈测试第65-79页
        3.3.1 测试松动圈的方式选择第66页
        3.3.2 声波法测试松动圈第66-72页
        3.3.3 窥视法测试松动圈第72-78页
        3.3.4 松动圈测试结果分析第78-79页
    3.4 12808 工作面深部回采煤巷变形破坏的机理分析第79-80页
    3.5 本章小结第80-83页
4 深部松散破碎煤巷双壳锚注支护机理及支护思路研究第83-107页
    4.1 深部松散破碎煤巷连续双壳锚注和非连续双壳锚注概念第83-85页
    4.2 深部松散破碎回采煤巷双壳加固机理分析第85-95页
        4.2.1 深部松散破碎回采煤巷围岩注浆支护机理第86-88页
        4.2.2 全长锚固锚杆(索)支护机理第88-95页
    4.3 深部松散破碎煤巷双壳锚注支护理论第95-105页
        4.3.1 深部松散破碎煤巷变形破坏分析第95-102页
            4.3.1.1 基本假设第96-98页
            4.3.1.2 弹性区内变形和应力分布第98-99页
            4.3.1.3 塑性区内变形与应力分布第99-101页
            4.3.1.4 破碎区内变形与应力分布第101-102页
        4.3.2 大变形煤巷连续双壳支护理论第102-103页
        4.3.3 大变形煤巷非连续双壳支护第103-105页
    4.4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5 云驾岭煤矿深部回采煤巷双壳锚注支护数值分析第107-143页
    5.1 巷道断面形状对深部松散破碎回采煤巷的影响分析第107-117页
        5.1.1 巷道断面设计第107-108页
        5.1.2 建立模型第108-110页
        5.1.3 本构模型选取第110页
        5.1.4 巷道断面形状对深部回采煤巷的影响数值模拟第110-117页
            5.1.4.1 矩形巷道断面无支护状态分析第110-112页
            5.1.4.2 梯形巷道断面无支护状态分析第112-113页
            5.1.4.3 切圆拱巷道断面无支护状态分析第113-115页
            5.1.4.4 半圆拱巷道断面无支护状态分析第115-117页
            5.1.4.5 巷道断面形状影响综合分析第117页
    5.2 原支护方案下云驾岭煤矿12808运输巷围岩稳定性分析第117-121页
        5.2.1 模型建立第117-118页
        5.2.2 数值模拟本构模型和模拟方案第118页
        5.2.3 原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第118-120页
        5.2.4 原支护方案下支护结构受力分析第120-121页
    5.3 12808 工作面回采煤巷优化分析第121-140页
        5.3.1 12808 巷支护方案设计第122-123页
        5.3.2 方案一支护状态计算结果分析第123-126页
        5.3.3 方案二支护状态计算结果分析第126-129页
        5.3.4 方案三支护状态计算结果分析第129-131页
        5.3.5 方案四支护状态计算结果分析第131-134页
        5.3.6 方案五支护状态计算结果分析第134-136页
        5.3.7 方案六支护状态计算结果分析第136-139页
        5.3.8 巷道支护方案综合分析第139-140页
    5.4 本章小结第140-143页
6 深部回采煤巷双壳锚注支护一体化施工技术研究第143-151页
    6.1 水泥注浆前期方案试验第143-145页
        6.1.1 新型中空注浆锚索试验第143-144页
        6.1.2 钢管直接注浆试验第144-145页
    6.2 锚注支护一体化支护总体方案第145-148页
        6.2.1 锚网支护方案确定第145页
        6.2.2 水泥注浆方案确定第145-148页
        6.2.3. 锚注支护一体化施工流程第148页
    6.3 本章小结第148-151页
7 深部回采煤巷双壳锚注支护方案应用效果第151-165页
    7.1 矿压监测内容和方法第151-154页
        7.1.1 矿压监测参数第151-153页
        7.1.2 测站布置与具体观测方法第153-154页
    7.2 巷道矿压观测结果第154-161页
        7.2.1 表面位移监测第154-157页
        7.2.2 动态拉拔试验第157-159页
        7.2.3 锚杆、锚索受力观测第159-161页
    7.3 现场巷道矿压情况第161-162页
    7.4 本章小结第162-165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65-167页
    8.1 结论第165-166页
    8.2 展望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5页
致谢第175-177页
作者简介第177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7页
在校期间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提质对低阶煤水分复吸与自燃特性影响研究
下一篇:高潜水位采煤沉陷耕地报损核减标准与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