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2 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现状及现行政策分析 | 第24-38页 |
2.1 高潜水位矿区分布及煤粮复合情况 | 第24-27页 |
2.2 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特征 | 第27-32页 |
2.2.1 耕地塌陷深 | 第27-28页 |
2.2.2 积水面积广 | 第28-30页 |
2.2.3 填充材料缺乏 | 第30-32页 |
2.3 高潜水位矿区现行政策分析 | 第32-36页 |
2.3.1 典型省份采煤塌陷地用地的相关政策 | 第32-34页 |
2.3.2 现行用地政策下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耕地报损核减基本内涵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 第38-46页 |
3.1 耕地报损核减的内涵和意义 | 第38-39页 |
3.2 耕地报损核减的对象 | 第39-40页 |
3.3 耕地报损核减相关原则 | 第40-41页 |
3.3.1 已复垦塌陷耕地报损原则 | 第40页 |
3.3.2 未复垦塌陷稳沉耕地报损原则 | 第40页 |
3.3.3 未开采或未稳沉耕地报损原则 | 第40-41页 |
3.4 耕地报损核减的必要性分析 | 第41-42页 |
3.4.1 地方政府耕地保护压力空前巨大 | 第41页 |
3.4.2 煤炭企业经济负担重 | 第41-42页 |
3.4.3 失地农民缺乏社会保障 | 第42页 |
3.5 耕地报损核减的可行性分析 | 第42-44页 |
3.5.1 高潜水位矿区报损核减政策具有现实意义 | 第42-43页 |
3.5.2 高潜水位矿区报损核减政策具有可行性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报损耕地认定和核减标准 | 第46-74页 |
4.1 报损耕地认定 | 第46-49页 |
4.1.1 已治理的塌陷稳沉耕地 | 第46页 |
4.1.2 未治理的塌陷稳沉耕地 | 第46页 |
4.1.3 未开采或未稳沉塌陷耕地 | 第46-49页 |
4.2 报损耕地核减标准 | 第49-55页 |
4.2.1 标准一:根据遥感影像叠加矿区界线提取常年积水区域直接报损 | 第49-51页 |
4.2.2 标准二:根据矿区位置,充填材料、复垦耕地率等情况进行部分报损 | 第51-53页 |
4.2.3 标准三:根据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等因素打折式核减 | 第53-55页 |
4.3 耕地核减的应用案例分析 | 第55-74页 |
4.3.1 研究区概况 | 第55页 |
4.3.2 数据来源 | 第55-56页 |
4.3.3 基于核减标准的耕地报损 | 第56-74页 |
5 耕地报损核减政策制度设计 | 第74-94页 |
5.1 灾毁耕地相关政策及启示 | 第74-75页 |
5.1.1 灾毁耕地现状 | 第74页 |
5.1.2 灾毁耕地报损机制 | 第74-75页 |
5.2 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及启示 | 第75-76页 |
5.2.1 生态退耕现状 | 第75页 |
5.2.2 生态退耕政策 | 第75-76页 |
5.3 耕地报损核减的上报审批制度 | 第76-80页 |
5.3.1“四层级”上报和审批机构 | 第76-77页 |
5.3.2“多数据源”上报和审批信息 | 第77页 |
5.3.3“双反馈”上报和审批程序 | 第77-79页 |
5.3.4“多元化”信息平台建设 | 第79-80页 |
5.4 耕地报损核减的监督管理制度 | 第80-88页 |
5.4.1 监管规则 | 第81-83页 |
5.4.2 监管目标 | 第83页 |
5.4.3 监管主体和客体 | 第83-85页 |
5.4.4 监管环节与内容 | 第85-86页 |
5.4.5 监管手段 | 第86-88页 |
5.5 耕地报损核减的补偿及其他配套保障制度 | 第88-93页 |
5.5.1 耕地报损核减的补偿保障 | 第88-89页 |
5.5.2 耕地报损核减的土地制度保障 | 第89-90页 |
5.5.3 耕地报损核减的科技保障 | 第90-93页 |
5.5.4 耕地报损核减的其他配套保障 | 第9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6 耕地报损核减政策各方利益博弈分析 | 第94-102页 |
6.1 博弈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94-95页 |
6.1.1 利益相关者界定 | 第94-95页 |
6.1.2 利益相关者收益函数构建 | 第95页 |
6.2 各方博弈分析 | 第95-100页 |
6.2.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 第95-97页 |
6.2.2 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 | 第97-98页 |
6.2.3 矿山企业和农民 | 第98-10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页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18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