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煤化学基础理论论文

热提质对低阶煤水分复吸与自燃特性影响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引言第16-32页
    1.1 低阶煤提质的重要性第16页
    1.2 提质低阶煤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2.1 水分复吸现象第16-17页
        1.2.2 自燃现象第17页
    1.3 低阶煤提质后的水分复吸特性研究基础第17-24页
        1.3.1 原煤吸附水分的机理第17-18页
        1.3.2 影响原煤吸附水分的内因第18-19页
        1.3.3 影响水分复吸的外因第19-20页
        1.3.4 吸附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第20-23页
        1.3.5 水分复吸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4 低阶煤提质后的自燃特性研究基础第24-29页
        1.4.1 自燃的自由基理论第24-26页
        1.4.2 自燃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6-28页
        1.4.3 水分影响煤自燃的研究现状第28页
        1.4.4 预氧化和二次氧化对自燃特性的影响第28-29页
    1.5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29页
    1.6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9-31页
        1.6.1 研究目标第29-30页
        1.6.2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30-31页
        1.6.3 研究技术路线第31页
    1.7 本章小结第31-32页
2 低阶煤热提质后的水分复吸规律第32-48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实验部分第32-38页
        2.2.1 原料第32-33页
        2.2.2 热提质实验第33-35页
        2.2.3 水分复吸实验第35-37页
        2.2.4 水分含量的计算方法第37-38页
    2.3 热提质褐煤/长焰煤的水分复吸行为第38-43页
        2.3.1 不同温度热提质样品的水分复吸行为第38-40页
        2.3.2 环境湿度对热提质样品水分复吸行为的影响第40-42页
        2.3.3 环境温度对热提质样品水分复吸行为的影响第42-43页
    2.4 环境温度/湿度、样品粒度对水分复吸EMC的影响第43-45页
        2.4.1 不同环境湿度下EMC的差异第43-44页
        2.4.2 不同温度环境下EMC的差异第44页
        2.4.3 不同粒度样品的MHC*差异第44-45页
    2.5 热碎对回转窑热提质褐煤水分复吸特性的影响第45-47页
    2.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3 水分复吸的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模型第48-64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理论基础第48-50页
        3.2.1 吸附势的Polanyi理论第48-49页
        3.2.2 等温吸附模型第49-50页
        3.2.3 吸附动力学模型第50页
    3.3 POLANYI理论的吸附势特征曲线第50-52页
    3.4 不同热提质样品的等温吸附模型分析第52-58页
        3.4.1 不同热提质样品的吸附等温线第52-53页
        3.4.2 原煤和 105/400℃提质样品的等温吸附模型第53-57页
        3.4.3 600/900℃提质样品的等温吸附模型第57-58页
        3.4.4 不同热提质样品的第一位/第二位吸附差异第58页
    3.5 不同热提质样品的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第58-62页
        3.5.1 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第58-59页
        3.5.2 初始/平衡水分含量对吸附速率的影响第59-62页
    3.6 本章小结第62-64页
4 低阶煤热提质后结构性质变化及水分复吸机理第64-86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实验部分第64-65页
        4.2.1 样品第64-65页
        4.2.2 实验和测试设备第65页
        4.2.3 测定方法第65页
    4.3 煤质变化与水分复吸的关系第65-69页
        4.3.1 元素含量与水分复吸的关系第66-68页
        4.3.2 灰分/挥发分与MHC*的关系第68-69页
    4.4 孔隙特征差异对水分复吸的影响第69-74页
        4.4.1 表面形貌分析第69-71页
        4.4.2 孔结构分析第71-73页
        4.4.3 孔结构对水分复吸的影响第73-74页
    4.5 亲水性含氧官能团差异对水分复吸的影响第74-81页
        4.5.1 各样品的红外光谱图第74-75页
        4.5.2 红外光谱的分峰拟合分析第75-78页
        4.5.3 亲水性含氧官能团的相对含量第78-79页
        4.5.4 亲水性含氧官能团对水分复吸的影响第79-81页
    4.6 热提质褐煤/长焰煤的水分复吸机理第81-84页
        4.6.1 热提质褐煤的水分复吸机理第82-83页
        4.6.2 热提质长焰煤的水分复吸机理第83-84页
    4.7 本章小结第84-86页
5 水分复吸和吸湿预氧化对自燃特性的影响第86-110页
    5.1 引言第86-87页
    5.2 实验部分第87-91页
        5.2.1 样品的制备第87-88页
        5.2.2 实验设备及测试方法第88-89页
        5.2.3 自燃特征参数及其确定第89-91页
    5.3 热提质新鲜样和水分复吸样的自燃升温曲线第91-92页
    5.4 水分复吸对自燃特性的影响第92-99页
        5.4.1 水分复吸对吸氧量的影响第92-95页
        5.4.2 水分复吸对CPT的影响第95页
        5.4.3 水分复吸对升温速率的影响第95-98页
        5.4.4 水分复吸对自燃倾向性的影响第98-99页
    5.5 吸湿预氧化对自燃特性的影响第99-103页
        5.5.1 对吸氧量的影响第99-101页
        5.5.2 对CPT的影响第101-102页
        5.5.3 对HR的影响第102页
        5.5.4 对自燃倾向性的影响第102-103页
    5.6 水分复吸和吸湿预氧化的影响差异第103-106页
    5.7 吸湿氧化样在自燃测定前后的性质变化第106-108页
        5.7.1 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含量的变化第106-107页
        5.7.2 元素含量变化第107-108页
        5.7.3 发热量的变化第108页
    5.8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6 热提质和吸湿预氧化对自燃特性的影响机理第110-130页
    6.1 引言第110页
    6.2 实验部分第110-114页
        6.2.1 原料第110页
        6.2.2 测试设备第110-111页
        6.2.3 测试方法第111-112页
        6.2.4 红外差谱第112页
        6.2.5 自由基特征参数及其确定第112-114页
    6.3 预氧化的影响机制第114-117页
    6.4 孔结构差异对预氧化和自燃的影响第117-118页
    6.5 吸湿的影响机制第118-119页
        6.5.1 间接影响第118-119页
        6.5.2 直接影响第119页
    6.6 热提质和吸湿预氧化影响自燃特性的自由基机理分析第119-127页
        6.6.1 不同样品的ESR谱图第120页
        6.6.2 褐煤热提质新鲜样和吸湿氧化样的自由基差异第120-122页
        6.6.3 热提质褐煤自燃氧化过程的自由基动态原位分析第122-127页
    6.7 新鲜样/吸湿氧化样的自燃历程第127-128页
    6.8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0-134页
    7.1 结论第130-132页
    7.2 创新点第132-133页
    7.3 展望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作者简介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气流床煤粉气化煤中微量元素的迁移与配分
下一篇:云驾岭矿深部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及支护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