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1.1.1 微量元素与机体健康 | 第10-11页 |
1.1.2 汞、铜和钒三种元素的生理功能 | 第11-12页 |
1.1.3 汞、铜和钒代谢异常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 第12-14页 |
1.1.4 中药对微量元素相关疾病的治疗作用 | 第14-15页 |
1.1.5 析相微萃取 | 第15页 |
1.1.6 金属离子络合剂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中药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 第16-17页 |
1.2.2 汞中毒、肝豆状核变性和钒中毒等微量元素失衡的相关疾病 | 第17-18页 |
1.3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中药水煎液对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评估方法 | 第19-26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9-21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2.1.3 实验药材 | 第20-21页 |
2.2 实验中所用溶液的配制 | 第21-22页 |
2.2.1 中药水煎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2.2 Hg~(2+)、Cu~(2+)和VO_3~-三种金属离子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2.3 DPC、PAN和BPA络合剂溶液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4 缓冲溶液的制备 | 第22页 |
2.3 中药水煎液对金属离子络合能力评估的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3.1 方法原理 | 第22页 |
2.3.2 络合剂的选择 | 第22-23页 |
2.3.3 考察络合反应pH值 | 第23页 |
2.3.4 考察缓冲溶液的用量 | 第23页 |
2.3.5 考察络合试剂的用量 | 第23页 |
2.3.6 考察助溶剂无水乙醇的用量 | 第23页 |
2.3.7 考察萃取剂二氯甲烷的用量 | 第23页 |
2.3.8 萃取时间的考察 | 第23页 |
2.3.9 吸收波长的考察 | 第23-24页 |
2.3.10 方法的精密度考察 | 第24页 |
2.3.11 方法重复性考察 | 第24-25页 |
2.3.12 方法的稳定性考察 | 第25页 |
2.3.13 方法的加样回收率的考察 | 第25页 |
2.3.14 方法的线性条件的考察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中药水煎液对三种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评估方法的结果与分析 | 第26-56页 |
3.1 中药水煎液对三种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评估实验结果 | 第26-44页 |
3.1.1 络合剂的选择 | 第26-30页 |
3.1.2 络合反应pH值的结果 | 第30-31页 |
3.1.3 缓冲溶液的用量 | 第31-32页 |
3.1.4 络合试剂的用量 | 第32-33页 |
3.1.5 助溶剂无水乙醇用量 | 第33-35页 |
3.1.6 萃取剂二氯甲烷的用量 | 第35-36页 |
3.1.7 萃取时间 | 第36-37页 |
3.1.8 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37-38页 |
3.1.9 方法的精密度 | 第38-39页 |
3.1.10 方法的重复性 | 第39页 |
3.1.11 方法的稳定性 | 第39-40页 |
3.1.12 方法的加样回收率 | 第40-42页 |
3.1.13 方法的线性条件 | 第42-44页 |
3.2 中药水煎液对Hg~(2+)、Cu~(2+)和VO_3~-三种金属离子络合能力的测定结果 | 第44-54页 |
3.2.1 中药水煎液对Hg~(2+)的络合能力 | 第44-47页 |
3.2.2 中药水煎液对Cu~(2+)的络合能力 | 第47-51页 |
3.2.3 中药水煎液对VO_3~-的络合能力 | 第51-54页 |
3.3 讨论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中药水煎液中与金属离子络合成分的探索 | 第56-60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4.1.1 中药提取液的制备 | 第56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4.1.3 沉淀分析 | 第56-57页 |
4.2 结果和分析 | 第57-60页 |
4.2.1 中药水煎液与无水CuCl_2的反应现象 | 第57-58页 |
4.2.2 沉淀分析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