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4页 |
1.2 渤海海冰以及地震影响 | 第14-17页 |
1.2.1 渤海海冰简介 | 第14-16页 |
1.2.2 海底地震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 结构振动控制及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与发展 | 第17-21页 |
1.3.1 结构振动控制的发展 | 第17页 |
1.3.2 海洋平台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与发展 | 第17-20页 |
1.3.3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 | 第20-21页 |
1.4 本文课题来源 | 第21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新型海洋平台抗振方案 | 第23-33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新型海洋平台介绍 | 第24-26页 |
2.2.1 海洋平台概况 | 第24-25页 |
2.2.2 海洋平台有限元模型 | 第25-26页 |
2.3 新型海洋平台三种抗振措施 | 第26-29页 |
2.3.1 支撑体系海洋平台 | 第26页 |
2.3.2 斜撑体系海洋平台 | 第26-27页 |
2.3.3 钢管混凝土海洋平台 | 第27-29页 |
2.4 荷载工况 | 第29-31页 |
2.4.1 冰荷载作用 | 第29-30页 |
2.4.2 地震荷载作用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海洋平台抗冰减振分析 | 第33-51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有限元分析软件 | 第33-36页 |
3.2.1 ABAQUS简介 | 第33页 |
3.2.2 ABAQUS分析步骤 | 第33-34页 |
3.2.3 ABAQUS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2.4 隐式直接积分算法 | 第35-36页 |
3.3 新型海洋平台抗冰减振分析 | 第36-50页 |
3.3.1 海洋平台挤压冰模拟方案 | 第36页 |
3.3.2 海洋平台挤压冰1模拟结果分析 | 第36-41页 |
3.3.3 海洋平台挤压冰2模拟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3.3.4 海洋平台挤压冰3模拟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3.3.5 综合对比三种措施的抗冰减振效果 | 第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海洋平台抗冰抗倒塌分析 | 第51-69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弹塑性分析 | 第51-52页 |
4.2.1 极限强度 | 第51-52页 |
4.2.2 弹塑性理论 | 第52页 |
4.3 材料本构关系 | 第52-53页 |
4.4 极端海冰环境荷载 | 第53页 |
4.5 海洋平台弹塑性分析 | 第53-68页 |
4.5.1 原始海洋平台弹塑性分析 | 第53-57页 |
4.5.2 支撑体系海洋平台弹塑性分析 | 第57-60页 |
4.5.3 斜撑体系海洋平台弹塑性分析 | 第60-64页 |
4.5.4 钢管混凝土体系海洋平台弹塑性分析 | 第64-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海洋平台抗震分析 | 第69-87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地震分析方法 | 第69页 |
5.3 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69-70页 |
5.4 地震作用下平台弹性分析 | 第70-84页 |
5.4.1 天津波作用下海洋平台位移及加速度曲线 | 第70-74页 |
5.4.2 Kobe波作用下海洋平台位移及加速度曲线 | 第74-79页 |
5.4.3 Taft波作用下海洋平台位移及加速度曲线 | 第79-84页 |
5.5 综合对比三种措施的抗震减振效果 | 第84页 |
5.6 结论 | 第84-87页 |
第6章 海洋平台极端罕遇抗震弹塑性分析 | 第87-97页 |
6.1 引言 | 第87页 |
6.2 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87页 |
6.3 海洋平台弹塑性分析 | 第87-95页 |
6.3.1 天津波下计算结果 | 第87-90页 |
6.3.2 Kobe波下计算结果 | 第90-93页 |
6.3.3 Ta化波下计算结果 | 第93-95页 |
6.4 三种体系对比 | 第95页 |
6.5 结论 | 第95-9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1页 |
7.1 结论 | 第97-98页 |
7.2 展望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