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重金属对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异养细菌多样性和代谢酶类的影响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绪论第14-21页
    1.1 课题来源、实验条件及研究意义第14-15页
        1.1.1 课题来源第14页
        1.1.2 实验条件第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18页
        1.2.1 研究内容第15-17页
        1.2.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3 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1 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分布与转化第18页
        1.3.2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18页
        1.3.3 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第18-19页
        1.3.4 微生物对重金属抗性的产生第19-20页
    1.4 利用微生物代谢酶类指示环境质量的展望第20-21页
第2章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第21-29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2.2.1 样品采集第21-22页
        2.2.2 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第22-23页
        2.2.3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第23-2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4-27页
        2.3.1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含量第24-25页
        2.3.2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趋势第25-26页
        2.3.3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对异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第29-37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3.2.1 菌种来源第29-30页
        3.2.2 异养细菌的活化与保存第30页
        3.2.3 平板菌落计数法第30-31页
        3.2.4 物种多样性指数第3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1-36页
        3.3.1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微生物组成第31-32页
        3.3.2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种群生态分布第32-33页
        3.3.3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各站位异养菌总数第33-34页
        3.3.4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第34-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对异养细菌水解酶的影响第37-45页
    4.1 引言第3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4.2.1 采样站位与研究菌种第37页
        4.2.2 菌悬液的制备第37-38页
        4.2.3 水解酶活性测定第38-39页
        4.2.4 数据分析方法第3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9-43页
        4.3.1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异养细菌水解酶活性比例分布第39-41页
        4.3.2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异养细菌水解酶活性大小分布第41-43页
        4.3.3 重金属含量与异养菌水解酶活性相关性分析第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5章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异养细菌对重金属抗性的研究第45-55页
    5.1 引言第45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5.2.1 采样站位与研究菌种第45页
        5.2.2 菌悬液的制备第45-46页
        5.2.3 重金属溶液的配制第46页
        5.2.4 平板扩散法第46页
        5.2.5 数据分析方法第4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6-54页
        5.3.1 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异养细菌重金属抗性大小分布第46-52页
        5.3.2 各站位表层沉积物抗性异养菌比例分布第52-53页
        5.3.3 研究展望第53-54页
    5.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结论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溶胶—凝胶法纳米氧化锌薄膜导热性能实验研究
下一篇:污水中SS及P对混凝剂消耗的影响及混凝剂投加方式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