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麦类病虫害论文

麦田生态系统中麦长管蚜与赤霉病的生态调控模型构建与机理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S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6页
    1.1 小麦两类重要病虫害第15-16页
        1.1.1 麦长管蚜的危害第15页
        1.1.2 小麦赤霉病害及其主要致病菌—禾谷镰刀菌第15-16页
    1.2 麦田生态系统中两类病虫害调控策略第16-19页
        1.2.1 小麦抗蚜的分子育种第17-18页
        1.2.2 小麦抗赤霉病性育种第18-19页
    1.3 植物的防御机制第19-23页
        1.3.1 组成抗性第19页
        1.3.2 诱导抗性第19-20页
        1.3.3 植物防御反应的信号转导途径第20-21页
        1.3.4 生长素与病原菌致病性的关系第21-22页
        1.3.5 生物合成生长素的途径第22-23页
    1.4 基因敲除技术第23-25页
        1.4.1 定点克隆方法第23-24页
        1.4.2 转染技术第24-25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麦田生态系统中小麦品系XN981035对麦长管蚜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第26-3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2.1.1 实验材料第26页
        2.1.2 实验方法第26-27页
        2.1.3 数据分析第27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7-31页
        2.2.1 不同小麦种质资源对麦长管蚜的发育和繁殖参数的影响第27-29页
        2.2.2 抗性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第29-31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31-34页
第三章 麦田生态系统中前期叶蝉危害调控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机理第34-43页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5-36页
        3.1.1 绿色型无翅麦长管蚜的饲养第35页
        3.1.2 供试小麦品种的种植第35页
        3.1.3 小麦矮缩病毒(WDV)的检测第35页
        3.1.4 叶蝉诱导的小麦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分析第35-36页
        3.1.5 数据分析第3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3.2.1 叶蝉的取食对小麦叶片表型的影响第36-37页
        3.2.2 叶蝉的取食小麦诱导麦长管蚜抗性第37-38页
        3.2.3 前期叶蝉取食对后期麦长管蚜种群动态参数的影响第38-40页
    3.3 讨论与结论第40-43页
第四章 麦田生态系统中小麦应对禾谷镰刀菌的策略第43-5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3-46页
        4.1.1 禾谷镰刀菌的培养第43-44页
        4.1.2 添加不同底物至禾谷镰刀菌培养液第44页
        4.1.3 HPLC分析培养物第44-45页
        4.1.4 关键底物和生长素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45-46页
        4.1.5 关键底物和生长素对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第46页
        4.1.6 数据分析第46页
    4.2 结果和分析第46-53页
        4.2.1 IAN代谢产物分析第46-48页
        4.2.2 TAM代谢产物分析第48页
        4.2.3 IPA代谢产物分析第48页
        4.2.4 外源生长素及其生长素合成底物对 15-ADON分泌量的影响第48-50页
        4.2.5 外源生长素及其生长素合成底物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0-51页
        4.2.6 外源生长素及其生长素合成底物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51-53页
    4.3 讨论和结论第53-57页
第五章 麦田生态系统中L-色氨酸的代谢物对禾谷镰刀菌致病性的影响第57-6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7-58页
        5.1.1 禾谷镰刀菌的菌株与培养第57页
        5.1.2 HPLC检测代谢产物第57-58页
        5.1.3 数据分析第58页
    5.2 结果和分析第58-62页
        5.2.1 L-TRP代谢产物分析第58-59页
        5.2.2 L-TRP降解相关候选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第59-60页
        5.2.3 TOL合成途径的相关候选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第60-62页
        5.2.4 分析并筛选 15-ADON合成相关候选基因第62页
    5.3 讨论和结论第62-65页
第六章 突变生长素及其色醇合成关键酶的候选基因对禾谷镰刀菌致病性的影响第65-88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65-70页
        6.1.1 禾谷镰刀菌的培养第65页
        6.1.2 USER Friendly Cloning第65-68页
        6.1.3 电转化突变缺失转化子到根癌农杆菌第68页
        6.1.4 ATMT侵染野生禾谷镰刀菌第68-69页
        6.1.5 HPLC检测突变株生长素或TOL以及 15-ADON的情况第69-70页
    6.2 结果和分析第70-83页
        6.2.1 候选基因的选择与失活突变后可能的表型第70-71页
        6.2.2 USER Friendly Clone结果第71-74页
        6.2.3 转化子阳性克隆的鉴定第74-75页
        6.2.4 候选基因缺失突变单克隆的鉴定第75-78页
        6.2.5 HPLC检测L-TRP途径突变株对致病性的影响第78-79页
        6.2.6 HPLC检测IPA途径突变株对致病性的影响第79-80页
        6.2.7 HPLC检测TAM途径突变株对致病性的影响第80-82页
        6.2.8 HPLC检测IAN途径突变株对致病性的影响第82-83页
    6.3 讨论和结论第83-88页
第七章 麦田生态系统中生态调控麦长管蚜和禾谷镰刀菌的模型第88-92页
    7.1 禾谷镰刀菌合成生长素的路径的模型第88-89页
    7.2 禾谷镰刀菌降解L-TRP途径的模型第89-90页
    7.3 麦长管蚜和禾谷镰刀菌生态调控模型第90-92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8.1 结论与创新点第92页
    8.2 后续工作的展望第92-94页
        8.2.1 抗麦长管蚜的分子育种第92-93页
        8.2.2 多种有害生物与宿主的关系第93页
        8.2.3 禾谷镰刀菌合成生长素的途径第93页
        8.2.4 禾谷镰刀菌的生态调控第93页
        8.2.5 麦长管蚜的取食对禾谷镰刀菌适生性的影响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5页
附录第105-125页
    附录1 本研究所用到培养基的配方第105-107页
    附录2 Micrroarray结果第107-114页
    附录3 待敲除候选基因第114-115页
    附录4 本研究所用引物序列第115-123页
    附录5 阳性克隆筛选策略第123-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个人简介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条锈菌吸器转录组分析及PSTha5a23基因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辣根素熏蒸对玉米象线粒体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