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都/也”反预期功能形成的过程及机制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1-14页 |
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副词“都”、“也”的研究 | 第14-19页 |
·“都”的研究 | 第14-16页 |
·“也”的研究 | 第16-18页 |
·“都”、“也”的语法化和主观性研究 | 第18-19页 |
·反预期研究 | 第19-20页 |
·前人研究的可取和不足之处 | 第20-22页 |
3 “都”、“也”的虚化过程和原因 | 第22-40页 |
·“都”、“也”的虚化过程 | 第22-34页 |
·“都”的虚化过程 | 第22-27页 |
·“也”的虚化过程 | 第27-33页 |
·“都”、“也”反预期语气形成的异同 | 第33-34页 |
·“都”、“也”的虚化原因 | 第34-39页 |
·句法位置 | 第34-35页 |
·语用推理 | 第35-36页 |
·隐喻投射 | 第36-38页 |
·音步转移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语气“都”、“也”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 第40-48页 |
·语气“都”、“也”的主观性 | 第40-45页 |
·语气“都”、“也”的主观视角体现 | 第41-43页 |
·语气“都”、“也”的主观情感体现 | 第43-45页 |
·语气“都”、“也”的交互主观性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都”、“也”的主观化体现 | 第48-52页 |
·命题功能→认识功能→言谈功能 | 第49页 |
·客观意义→主客观意义→主观意义 | 第49-50页 |
·句子主语→句子言者主语→言者主语 | 第50-51页 |
·自由形式→黏着形式→自由形式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6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