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0-22页 |
1 PRRSV病原学 | 第10-13页 |
·PRRSV形态结构特征 | 第10页 |
·PRRSV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 | 第10-11页 |
·病毒的复制 | 第11页 |
·理化特性 | 第11-12页 |
·培养特性 | 第12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2 PRRS的发生和流行现状 | 第13页 |
3 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 | 第13-14页 |
·临床特征 | 第13-14页 |
·病理变化 | 第14页 |
4 PRRS的防治 | 第14-17页 |
·灭活疫苗 | 第15页 |
·弱毒疫苗 | 第15-16页 |
·基因工程疫苗 | 第16-17页 |
5 病毒样颗粒疫苗 | 第17-22页 |
·VLPs的形成及特点 | 第17页 |
·VLPs的免疫机制 | 第17-18页 |
·VLPs的表达系统 | 第18页 |
·VLPs疫苗的优势 | 第18页 |
·VLPs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2-24页 |
第3章 重庆株PRRSV的分离鉴定 | 第24-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8页 |
·病料来源 | 第24页 |
·细胞株 | 第24页 |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主要溶液和试剂配制 | 第25-26页 |
·毒株的分离 | 第26页 |
·毒株的鉴定 | 第26-28页 |
2 结果 | 第28-31页 |
·基因RT-PCR扩增 | 第28-29页 |
·病毒分离 | 第29页 |
·毒株TCID50检测 | 第29-30页 |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4页 |
第4章 PRRSV-VLPs的构建 | 第34-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43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主要溶液和试剂配制 | 第35-36页 |
·基因与引物的设计合成 | 第36页 |
·穿梭质粒pFastBacI-GP5-M的构建 | 第36-38页 |
·重组杆状病毒质粒的构建 | 第38-40页 |
·Sf9细胞培养及重组杆状病毒的产生 | 第40-42页 |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鉴定 | 第42-43页 |
2 结果 | 第43-47页 |
·穿梭质粒和重组杆粒的鉴定 | 第43页 |
·重组杆状病毒的产生及P2代毒TCID50的测定 | 第43-44页 |
·重组蛋白的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 | 第44-45页 |
·VLPs纯化后SDS-PAGE鉴定 | 第45页 |
·VLPs的电镜观察 | 第45-47页 |
3 讨论 | 第47-48页 |
第5章 PRRSV-VLPs免疫活性的测定 | 第48-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主要溶液和试剂配制 | 第48-49页 |
·BCA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 第49页 |
·制作疫苗 | 第49页 |
·疫苗的功能检测 | 第49-50页 |
2 结果 | 第50-53页 |
·抗原浓度检测 | 第50-51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51-52页 |
·GP5抗体检测 | 第52页 |
·体外中和抗体检测 | 第52-53页 |
·细胞免疫应答检测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