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绿海龟(Chelonia mydas)保护生物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海龟资源现状及地位 | 第14-18页 |
·绿海龟的分类地位 | 第14页 |
·海龟的生物学特征 | 第14-16页 |
·绿海龟的数量及分布 | 第16-17页 |
·海龟的保护现状 | 第17-18页 |
·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 第18-19页 |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保护生物学的前沿问题 | 第19-20页 |
·保护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DNA分子标记技术简介 | 第20-23页 |
·线粒体DNA在保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页 |
·线粒体DNA基因片段属性 | 第23-26页 |
第二章 中国南海绿海龟资源概况 | 第26-34页 |
·时间地点与方法 | 第26-27页 |
·时间和地点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结果 | 第27-32页 |
·中国南海绿海龟数量及分布 | 第27-29页 |
·绿海龟资源历史动态 | 第29-30页 |
·不同种类海龟遇见情况 | 第30页 |
·西沙群岛绿海龟筑巢点 | 第30-32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2-34页 |
·西沙群岛海龟资源现状评价 | 第32页 |
·海龟栖息地评价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海龟生存威胁因素 | 第34-46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问卷调查 | 第34页 |
·实地调查 | 第34页 |
·市场调查 | 第34-35页 |
·网络调查 | 第35页 |
·统计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 | 第36-42页 |
·自然因素 | 第36页 |
·人为因素 | 第36-38页 |
·市场调查结果 | 第38-40页 |
·网络调查结果 | 第40-42页 |
·海龟制品调查结果 | 第42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42-46页 |
第四章 中国南海绿海龟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46-75页 |
·样本收集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DNA提取方法 | 第46-47页 |
·DNA质量检测 | 第47页 |
·PCR扩增 | 第47-49页 |
·电泳及测序 | 第49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9-50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0-51页 |
·主要设备仪器 | 第51页 |
·实验结果 | 第51-71页 |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基因(COI) | 第51-56页 |
·细胞色素b基因(Cytb) | 第56-61页 |
·控制区基因(D-Loop) | 第61-70页 |
·联合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结论与分析 | 第71-75页 |
·中国南海绿海龟遗传多样性 | 第71-73页 |
·中国南海绿海龟与其他海域种群之间的关系 | 第73-75页 |
第五章 保护对策分析及展望 | 第75-81页 |
·保护对策 | 第75-80页 |
·栖息地保护 | 第76页 |
·改进渔业作业方式 | 第76-77页 |
·加强执法禁止海龟贸易 | 第77-78页 |
·卫星追踪 | 第78-79页 |
·合作保护 | 第79-80页 |
·人工养殖增殖放流 | 第80页 |
·加强宣教提升保护意识 | 第80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附录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