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地方综合性大学 | 第10页 |
·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 第10-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国外综合性大学职前教师培养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地方综合性大学职前教师培养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重难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地方综合性大学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 第19-25页 |
·地方综合性大学职前教师培养的概况 | 第19-22页 |
·地方综合性大学职前教师培养的历史与意义 | 第19-20页 |
·当前地方综合性大学职前教师培养的概况 | 第20-22页 |
·地方综合性大学职前教师培养的若干模式 | 第22-25页 |
·独立式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 第22-23页 |
·合作式职前教师培养概况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地方综合性大学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 第25-38页 |
·独立式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分析 | 第25-31页 |
·分散独立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分析--基于五邑大学 | 第25-27页 |
·集中独立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分析--基于深圳大学 | 第27-31页 |
·合作式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分析 | 第31-38页 |
·并进合作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分析--基于广州大学 | 第31-35页 |
·衔接合作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分析--基于宁波大学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地方综合性大学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未来走向--合作式 | 第38-45页 |
·教师层面:选择合作式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38-40页 |
·专业教育在专业学院完成以院系合作为基础 | 第38-39页 |
·专业知识由专业教师传递以学科融合为前提 | 第39-40页 |
·高校层面:选择合作式是应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有利举措 | 第40-41页 |
·合作降低准教师的培养成本 | 第40页 |
·合作提高准教师的供应效益 | 第40-41页 |
·国家层面:选择合作式是保障准教师质量的重要条件 | 第41-43页 |
·合作式克服了我国教师资格新政的弊端 | 第41-42页 |
·合作式应对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 第42-43页 |
·国际层面:选择合作式是国外教师教育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43-45页 |
·国外院校注重组织的融通 | 第43-44页 |
·国外院校注重课程的融合 | 第44-45页 |
第五章 转型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合作式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向 | 第45-53页 |
·地方综合性大学并进合作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向—主辅修模式 | 第45-49页 |
·主辅修模式的内涵 | 第45页 |
·主辅修模式的可行性剖析 | 第45-46页 |
·主辅修模式构建的要求与条件 | 第46-49页 |
·地方综合性大学衔接合作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向—教育硕士模式 | 第49-53页 |
·教育硕士模式的内涵 | 第49页 |
·教育硕士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49-51页 |
·教育硕士模式构建的要求与条件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