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立题依据 | 第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7-29页 |
2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基本理论分析 | 第29-38页 |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概念、内涵和特征 | 第29-32页 |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 第29-30页 |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 第30-31页 |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 第31-3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2-35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 第32-33页 |
·可持续发展的量化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农业水土资源-社会-粮食生产-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理论 | 第35-37页 |
·复合系统理论的内涵 | 第35页 |
·复合系统的作用机制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研究区概况及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现状 | 第38-47页 |
·三江平原概况 | 第38-40页 |
·自然概况 | 第38-39页 |
·三江平原水土资源现状 | 第39-4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0-45页 |
·自然地理及气象概况 | 第40-42页 |
·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状况 | 第42-44页 |
·水土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 | 第44-45页 |
·水土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建立 | 第47-61页 |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和设计原则 | 第47-5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 第47-48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48-50页 |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微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50-51页 |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宏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51-58页 |
·DPSIR 指标体系概念模型简介 | 第51-53页 |
·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宏观评价指标体系 | 第53-58页 |
·区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宏观与微观计算模型 | 第58-60页 |
·微观计算模型 | 第58-59页 |
·宏观计算模型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预测与评价 | 第61-87页 |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发展变化预测 | 第61-70页 |
·预测原则及标准 | 第61-62页 |
·人口发展预测 | 第62-63页 |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 第63-65页 |
·农业发展预测 | 第65-67页 |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预测 | 第67-69页 |
·生态环境变化预测 | 第69-70页 |
·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 第70-83页 |
·微观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70-71页 |
·宏观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71-83页 |
·提高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 第83-86页 |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 第83-84页 |
·充分利用地表水 | 第84页 |
·优化水资源时空分配 | 第84-85页 |
·加大土地资源保护力度 | 第85页 |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 第85页 |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