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选题价值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简介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议程设置分析 | 第17-30页 |
第一节 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内容分析 | 第17-19页 |
一、 样本选择 | 第17页 |
二、 类目建构 | 第17-19页 |
三、 信度检验 | 第19页 |
四、 统计方式 | 第19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19-30页 |
一、 标题议题类型向具体议题型发展 | 第19-22页 |
二、 标题议题领域具有交叉性的特点 | 第22-23页 |
三、 社论字数呈现精简化趋势 | 第23-24页 |
四、 社论写作具有固定模式 | 第24-28页 |
五、 社论议题与历史关联度高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各个时期《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分析 | 第30-43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 | 第30-34页 |
一、 政治经济军事议题齐头并进 | 第31-32页 |
二、 社论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 第32-33页 |
三、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 | 第34-37页 |
一、 号召鼓舞群众参加文革 | 第34-36页 |
二、 社论中弥漫着狂躁的个人崇拜 | 第36页 |
三、 社论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 | 第37-40页 |
一、 社论恢复实事求是原则 | 第37-38页 |
二、 经济领域议题再次成为主流 | 第38-40页 |
第四节 新世纪至今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 | 第40-43页 |
一、 承担“耳目喉舌”的责任 | 第40-41页 |
二、 议题领域百花齐放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议程设置的启示 | 第43-48页 |
一、 凝聚社会共识 | 第43-44页 |
二、 宣传性与新闻性有机结合 | 第44-45页 |
三、 注重话语方式的亲和性 | 第45页 |
四、 强化社论议程设置的作用 | 第45-46页 |
五、 扩大议题选择的领域 | 第46-47页 |
六、 注重传播的仪式观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