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可降解生物材料 | 第12-15页 |
·可降解高分子 | 第13-14页 |
·聚天冬氨酸 | 第14-15页 |
·两亲性共聚物 | 第15-24页 |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 第18-23页 |
·反向胶束 | 第23页 |
·反向胶束的应用 | 第23-24页 |
·聚集诱导发光化合物 | 第24-29页 |
·多芳基取代杂环多烯体系 | 第25-26页 |
·多芳基取代乙烯基体系 | 第26-27页 |
·聚合物体系 | 第27-29页 |
·其他类 | 第29页 |
·选题依据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两亲性聚天冬氨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反向胶束的构建 | 第31-47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1-34页 |
·实验仪器与主要设备 | 第31-32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试剂的纯化处理 | 第33-34页 |
·单-[6 -(2-氨基乙基)-氨基6 脱氧]-β-环糊精(CDen)的合成 | 第34页 |
·单6对甲苯磺酰化-β-环糊精(6-OTS-β-CD)的合成 | 第34页 |
·CDen的合成 | 第34页 |
·聚琥珀酰亚胺(PSI)以及聚(α,β-L-天冬氨酸)(PASP)衍生物的合成 | 第34-35页 |
·PSI的合成 | 第34页 |
·两亲性聚(α,β-L-天冬氨酸)衍生物PASP-ODA/DDA-CDen的合成 | 第34-35页 |
·两亲性聚(α,β-L-天冬氨酸)衍生物PASP-ODA/DDA-EDA的合成 | 第35页 |
·聚合物的表征 | 第35页 |
·核磁红外表征 | 第35页 |
·聚合物PSI的分子量测定 | 第35页 |
·反向胶束溶液(RMs)的制备 | 第35-36页 |
·粒度分析和形态学研究 | 第36页 |
·RMs的性质研究 | 第36-37页 |
·聚集行为和临界聚集浓度(CAC) | 第36页 |
·RMs温度敏感性研究 | 第36页 |
·RMs的热力学稳定性研究 | 第36-37页 |
·RMs对刚果红(CR)水溶液的提取效率研究 | 第37页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7-40页 |
·反向胶束的表征 | 第40-46页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聚甲基丙烯酸甘油酯衍生物和四苯基乙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靶向给药系统的构建 | 第47-66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8-50页 |
·实验仪器与主要设备 | 第48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8-50页 |
·试剂的纯化处理 | 第50页 |
·四苯乙烯衍生物的合成 | 第50-52页 |
·四甲氧基四苯乙烯的合成(TPE-(OCH3)4,1) | 第51页 |
·四羟基四苯乙烯的合成(TPE-OH4,2) | 第51页 |
·四乙酸乙酯基四苯乙烯的合成(TPE-OCOOEt4,3) | 第51-52页 |
·四羧基四苯乙烯的合成(TPE-OCOOH4,4) | 第52页 |
·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衍生物的合成 | 第52-53页 |
·氨基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EDA)的合成 | 第52-53页 |
·叶酸偶联氨基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FA)的合成 | 第53页 |
·产物的表征 | 第53页 |
·核磁红外表征 | 第53页 |
·产物PGMA-FA中叶酸含量的测定 | 第53页 |
·纳米复合体的制备与表征 | 第53-55页 |
·含TPE-OCOOH4(以下简写为TPE)、阿霉素和PGMA-FA三者复合体的制备 | 第53-54页 |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54页 |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和释放机理研究 | 第54-55页 |
·细胞毒性研究 | 第55页 |
·激光共聚焦成像研究(CLSM) | 第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四苯乙烯衍生物和PGMA-EDA的核磁表征 | 第55-57页 |
·PGMA-FA的红外表征和荧光定量 | 第57-58页 |
·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应的研究 | 第58-60页 |
·含DOX纳米复合体的表征 | 第60-62页 |
·pH-响应药物释放性能 | 第62-63页 |
·细胞毒性研究 | 第63-64页 |
·激光共聚焦成像研究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