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57页 |
·概述 | 第12-13页 |
·陆面过程与陆面模式进展 | 第13-31页 |
·陆面过程与陆面模式研究在全球气候系统研究中的必要性 | 第13页 |
·陆面过程的研究内容 | 第13-22页 |
·陆面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陆面过程和陆面模式的研究展望 | 第29-31页 |
·城市陆面过程以及城市冠层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31-46页 |
·城市形态学 | 第33-34页 |
·城市冠层基本性质 | 第34-37页 |
·城市冠层模式研究进展(基于能量平衡的城市冠层模式) | 第37-45页 |
·未来城市冠层模式研究需求和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城市化对全球及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46-54页 |
·城市化对全球及区域气候的重要性 | 第46-47页 |
·城市气候学的研究进展 | 第47-48页 |
·城市气候学的研究方法 | 第48-50页 |
·城市化对局地气候影响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 第50-5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54-57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57-91页 |
·中尺度大气模式 WRF 简介 | 第57-70页 |
·WRF 模式基本框架(WRF User Guide) | 第57-58页 |
·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 | 第58-64页 |
·WRF 陆面过程方案 | 第64-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二代陆面模式 SSiB(Simplified Simple Biosphere)介绍 | 第70-81页 |
·基本框架 | 第70-71页 |
·土壤温度的计算和水汽传输 | 第71-73页 |
·通量计算方案 | 第73-76页 |
·SSiB 的积雪模型 | 第76页 |
·陆面特征和参数定义 | 第76-77页 |
·SSiB 与 NOAH 基本差异 | 第77-81页 |
·SSiB 与 WRF 的耦合方法 | 第81-91页 |
第三章 一个基于能量平衡的单层城市冠层模式介绍 | 第91-114页 |
·引言 | 第91-92页 |
·改进的单层城市冠层模式物理概念图象 | 第92-94页 |
·模式的物理理论方程 | 第94-109页 |
·街谷内视野参数(Sky View Factor)的计算方案 | 第94-97页 |
·街谷各表面直接太阳辐射的计算方案 | 第97-100页 |
·街谷内各表面长波辐射计算方案 | 第100-102页 |
·城市冠层粗糙高度(Z0)和零平面位移高度(Zdc)的计算方案 | 第102-103页 |
·街谷内部摩擦速度 u*和 M-O 长度(L)的计算方案 | 第103-104页 |
·冠层内平均风速的计算 | 第104-105页 |
·用强迫恢复法计算建筑物各表面温度 | 第105-106页 |
·街谷内部感热与潜热的计算 | 第106-107页 |
·街谷各表面的水平衡过程 | 第107-108页 |
·城市人为热的参数化方案(简化版) | 第108-109页 |
·MSLUCM 模式的技术流程图 | 第109-111页 |
·MSLUCM 城市冠层模式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四章 MSLUCM 与大气模式 WRF 的耦合方法 | 第114-131页 |
·概述 | 第114-115页 |
·WRF 模式框架和物理过程的调用顺序 | 第115-119页 |
·SOLVER | 第115页 |
·first_rk_step_part1 | 第115-116页 |
·surface driver | 第116-119页 |
·MSLUCM 方案与 WRF 的耦合技术 | 第119-130页 |
·MSLUCM 在 WRF 中的相关文件和接口状态 | 第121页 |
·MSLUCM 与 WRF 的耦合流程 | 第121-129页 |
·MSLUCM 与 WRF 的耦合过程的几个注意事项 | 第129-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五章 北京城市大气边界层结构数值模拟的初步结果 | 第131-144页 |
·引言 | 第131-133页 |
·应用 MM5 对京津冀地区大气边界层环流结构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33-137页 |
·模式设置 | 第1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3-137页 |
·MM5 和 WRF 对北京大气边界层特征模拟性能比较 | 第137-143页 |
·相关参数的设定 | 第138页 |
·模拟与实测结果分析 | 第138-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六章 应用 WRF-MSLUCM 模式模拟北京 7-21 暴雨天气过程 | 第144-159页 |
·引言 | 第144页 |
·北京 7-21 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背景资料 | 第144-145页 |
·数值实验设计 | 第145-1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46-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七章 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夏季季风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159-188页 |
·引言 | 第159页 |
·背景知识介绍 | 第159-162页 |
·东亚季风气候特征概述 | 第159-160页 |
·中国东部地区城市进程介绍 | 第160-162页 |
·模拟试验方案的设计 | 第162-163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163-187页 |
·2000 年城市化过程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 | 第165-178页 |
·2000- 2010 年城市化对东亚夏季风降水影响的年代际特征 | 第178-187页 |
·本章小结 | 第187-18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8-192页 |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88-190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0-191页 |
·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191-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7页 |
表索引 | 第207-209页 |
图索引 | 第209-216页 |
致谢 | 第216-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