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 ·汉藏结合建筑的定义 | 第10页 |
| ·展示设计的定义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5页 |
| 第2章 汉藏结合建筑展示设计理论与实践分析 | 第15-32页 |
| ·汉传佛教建筑展示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 ·藏传佛教建筑展示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 ·汉传佛教建筑与藏传佛教建筑的渊源及变化 | 第18页 |
| ·汉藏结合建筑展示实践分析——以雨花阁、梵华楼为例 | 第18-30页 |
| ·故宫雨花阁空间展示分析 | 第20-26页 |
| ·故宫梵华楼空间展示分析 | 第26-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3章 国内汉藏结合建筑展示现状调研 | 第32-64页 |
| ·汉藏结合式代表性展示调研 | 第32-59页 |
| ·以内蒙无量大召寺为例 | 第32-35页 |
| ·以承德普宁寺为例 | 第35-45页 |
| ·以北京西黄寺为例 | 第45-48页 |
| ·以青海瞿昙寺为例 | 第48-54页 |
| ·以承德须弥福寿之庙为例 | 第54-59页 |
| ·汉藏结合建筑展示空间横向独特性分析 | 第59-60页 |
| ·汉藏结合建筑展示空间纵向统一性分析 | 第60-63页 |
| ·展示空间的想象性 | 第60-61页 |
| ·展示手段的融合性 | 第61页 |
| ·坛城运用的广泛性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4章 汉藏结合展示设计方法探讨 | 第64-106页 |
| ·汉藏结合建筑展示中观众行为心理学分析 | 第64-71页 |
| ·汉藏结合建筑空间展示设计基本原则 | 第71-82页 |
| ·序列化原则 | 第72-75页 |
| ·衍生原则 | 第75-81页 |
| ·聚合原则 | 第81-82页 |
| ·汉藏结合建筑展示设计方法 | 第82-105页 |
| ·编制严谨的展览结构 | 第82-86页 |
| ·适度的展示形式 | 第86-90页 |
| ·有序的空间引导 | 第90-92页 |
| ·合理的展示讯息 | 第92-98页 |
| ·适宜的光照环境 | 第98-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 第5章 汉藏结合建筑展示设计应用 | 第106-147页 |
| ·香山静宜园宗镜大昭之庙项目前期考察 | 第106-110页 |
| ·项目概况 | 第106-109页 |
| ·实地考察与分析 | 第109-110页 |
| ·展示规划模拟 | 第110-116页 |
| ·展示条件简介 | 第110-112页 |
| ·确定展示主题 | 第112-113页 |
| ·展览策划 | 第113-116页 |
| ·昭庙展示设计方案 | 第116-146页 |
| ·设计说明 | 第116-119页 |
| ·设计方案 | 第119-1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49页 |
| ·结论 | 第147-148页 |
| ·展望 | 第148-149页 |
| 附录 | 第149-155页 |
| 附录 1:汉藏结合建筑展示设计研究调查问卷 | 第149-150页 |
| 附录 2:室内空间灯具资料表 | 第150-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5-158页 |
| 图片索引 | 第158-164页 |
| 图表索引 | 第164-165页 |
| 致谢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