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有利于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10页 |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10-11页 |
·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 | 第11页 |
·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 第12-16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12-13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产生的国际背景 | 第12-13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产生的国内背景 | 第13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来源 | 第13-15页 |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 | 第14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 | 第14页 |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14-15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第15-16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初步形成时期 | 第15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时期 | 第15-16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成熟时期 | 第16页 |
3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 第16-28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地位与作用 | 第16-18页 |
·邓小平思想致治教育理论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 第16-17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 | 第17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 第17-18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目标 | 第18-19页 |
·培育“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总的目标 | 第18页 |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终目标 | 第18-19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原则 | 第19-21页 |
·方向原则 | 第19页 |
·求实原则 | 第19-20页 |
·民主原则 | 第20页 |
·层次原则 | 第20-21页 |
·激励原则 | 第21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方法 | 第21-23页 |
·榜样教育的方法 | 第21-22页 |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 第22页 |
·说服教育的方法 | 第22-23页 |
·典型示范的方法 | 第23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特点 | 第23-25页 |
·严密的系统性 | 第23-24页 |
·强烈的时代性 | 第24页 |
·突出的务实性 | 第24页 |
·科学的创造性 | 第24-25页 |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 | 第25-28页 |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 第25页 |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 第25-26页 |
·理想信念教育 | 第26-27页 |
·民主好法制教育 | 第27页 |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 第27-28页 |
·艰苦创业教育 | 第28页 |
4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28-34页 |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价值 | 第28-30页 |
·有利于加强新时期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第29页 |
·有利于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 第29-30页 |
·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 | 第30-31页 |
·有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 第30页 |
·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 第30-31页 |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 | 第31-32页 |
·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 | 第31页 |
·有利于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 | 第31-32页 |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 | 第32-33页 |
·有利于引导和教育社会全体成员,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统一认识 | 第32页 |
·有利于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 第32-33页 |
·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 第33-34页 |
·有利于高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领导队伍 | 第33页 |
·有利于高校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 第33-34页 |
·有利于高校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 第34页 |
5 结论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