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意义和目的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2 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发展特征 | 第14-22页 |
·网络社会的概念及特征 | 第14-17页 |
·网络社会的概念 | 第14-15页 |
·网络社会的特征 | 第15-17页 |
·中国先进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 第17-18页 |
·文化、先进文化 | 第17-18页 |
·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 第18页 |
·网络社会对文化的影响 | 第18-20页 |
·网络社会加强各种文化交流 | 第18-19页 |
·网络社会促进文化变迁 | 第19页 |
·网络社会提高文化主体的基本素质 | 第19-20页 |
·网络环境下文化发展特征 | 第20-22页 |
·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 | 第20页 |
·网络加强了文化发展的自主性 | 第20-21页 |
·网络提高了文化的包容性 | 第21-22页 |
3 网络环境下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现状 | 第22-30页 |
·网络环境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提供的机遇 | 第22-24页 |
·网络环境有利于中国先进文化自我发展 | 第22-23页 |
·网络环境蕴育中国先进文化大繁荣 | 第23-24页 |
·网络环境下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4-30页 |
·网络文化的繁荣及对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 第25-26页 |
·网络环境下中国文化的异化及西化 | 第26-27页 |
·网络环境下中国先进文化大众性建设滞后 | 第27-28页 |
·非主流文化对先进文化的隔离及排斥 | 第28-30页 |
4 网络环境下中国先进文化建设问题的根源 | 第30-39页 |
·网络环境弱化了党在先进文化管理的引领作用 | 第30-32页 |
·党的执政能力和作风建设受到非主流网络文化的影响 | 第31页 |
·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 | 第31-32页 |
·网络环境下的先进文化产业国家主导性的缺失 | 第32页 |
·网络环境下中国先进文化面临外部环境的挤压 | 第32-34页 |
·欧美发达国家文化势力的渗透与侵蚀 | 第32-33页 |
·西方文化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扭曲 | 第33-34页 |
·网络环境下中国先进文化的大众性基础薄弱 | 第34-36页 |
·网络环境中传统文化大众氛围明显不足 | 第34-35页 |
·与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大众意识薄弱 | 第35页 |
·实现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大众文化素质不高 | 第35-36页 |
·先进文化的主流性与网络非主流文化多元性的冲突 | 第36-39页 |
·先进文化的主流性 | 第36-37页 |
·网络环境下非主流文化的泛滥 | 第37页 |
·非主流文化多元性的彰显 | 第37-39页 |
5 网络环境下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对策 | 第39-49页 |
·全面发挥党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 第39-40页 |
·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和作风建设 | 第39页 |
·网络环境下的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离不开党的领导 | 第39-40页 |
·完善党在先进文化产业的体制建设和引领作用 | 第40页 |
·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确立中国先进文化的民族性 | 第40-43页 |
·强化网络环境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 第41页 |
·建立网络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保障体系 | 第41-42页 |
·坚持中华文化输出的民族自信与自强 | 第42-43页 |
·加强网络社会大众的先进文化基础建设 | 第43-45页 |
·注重先进文化内涵建设 | 第43-44页 |
·加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 | 第44页 |
·提升大众科学文化素质 | 第44-45页 |
·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网络主流、非主流文化多元和谐繁荣 | 第45-49页 |
·理顺网络文化产业的各项机制,确立先进文化产业的中心主流地位 | 第45-46页 |
·提高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产品认可度,加强主流文化的包容性 | 第46-47页 |
·有序扩展先进文化网络市场,实现文化多元和谐繁荣 | 第47页 |
·规范非主流文化选择的自觉性 | 第47-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