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四、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16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和谐人”思想 | 第16-2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 第16-19页 |
一、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历程 | 第16-17页 |
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和谐人”与和谐社会 | 第19-21页 |
一、 “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 | 第19-20页 |
二、 “和谐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和谐人”的内涵 | 第21-24页 |
一、 “和谐人”的逻辑起点 | 第21-22页 |
二、 “和谐人”的蕴含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内涵 | 第24-32页 |
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及其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 第24-26页 |
一、 人格的概念 | 第24-25页 |
二、 人格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 第25-26页 |
三、 和谐人格与人的和谐本质的关系 | 第26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内涵 | 第26-28页 |
一、 和谐人格的概念 | 第26-28页 |
二、 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本质是和谐人格 | 第28页 |
第三节 大学生和谐人格的价值 | 第28-32页 |
一、 有利于实现自身健康成长 | 第28-29页 |
二、 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和工作 | 第29页 |
三、 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 第29-30页 |
四、 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 第30页 |
五、 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缺失问题 | 第32-40页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 第32页 |
第二节 当前大学生和谐人格发展的缺失 | 第32-35页 |
一、 自我意识偏差 | 第33页 |
二、 心理状态失衡 | 第33-34页 |
三、 自我控制能力差 | 第34页 |
四、 人际关系失调 | 第34页 |
五、 单面和谐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影响当代大学生人格和谐的因素 | 第35-40页 |
一、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 学校传统的教育方式 | 第36-37页 |
三、 家庭教育环境 | 第37-38页 |
四、 自身因素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的路径 | 第40-54页 |
第一节 学校教育视角 | 第40-47页 |
一、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纳入人格教育内容 | 第40-42页 |
二、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 第42-43页 |
三、 重视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 第43-44页 |
四、 培养大学生和谐能力、和谐人际交往和创新能力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家庭教育向度 | 第47-48页 |
一、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第47-48页 |
二、 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 第48页 |
第三节 社会养成方式 | 第48-50页 |
一、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 第49页 |
二、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 第49-50页 |
第四节 自我修为路向 | 第50-54页 |
一、 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 第50-51页 |
二、 引导大学生和谐人格的自我建构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课题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