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阈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美与善 | 第16-32页 |
第一节 美 | 第16-23页 |
一、 优雅美 | 第16-18页 |
二、 崇高美 | 第18-21页 |
三、 壮丽美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善 | 第23-26页 |
一、 存善念 | 第23-24页 |
二、 养善性 | 第24-25页 |
三、 积善行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美与善之间的必然关系 | 第26-32页 |
一、 美善相乐,美善合一 | 第26-28页 |
二、 美是形式,善是内容 | 第28-30页 |
三、 美于情感,善于意志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在审美体验中高校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 第32-48页 |
第一节 审美体验的特点 | 第32-37页 |
一、 美的元素令人激动 | 第32-33页 |
二、 美的形式令人难忘 | 第33-35页 |
三、 美的体验令人高尚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审美体验的功能 | 第37-42页 |
一、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 | 第37-39页 |
二、 一元与多元的化解 | 第39-41页 |
三、 沉重与轻灵的升华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审美体验的价值 | 第42-48页 |
一、 无利害的愉悦性 | 第42-44页 |
二、 无概念的普遍性 | 第44-45页 |
三、 无功利的共通感 | 第45-48页 |
第三章 在审美体验中高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 第48-62页 |
第一节 缺少审美体验的大学生道德现状 | 第48-50页 |
一、 功利主义取向——缺少理想追求 | 第48-49页 |
二、 个人主义彰显——缺少境界追求 | 第49页 |
三、 实用主义张扬——缺少精神追求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对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审美分析 | 第50-53页 |
一、 实用主义人生观导致审美理想的缺失 | 第50-51页 |
二、 功利主义价值观导致审美崇高的缺失 | 第51-52页 |
三、 个人主义价值观导致审美大爱的缺失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审美分析 | 第53-62页 |
一、 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提高美的感知能力 | 第53-54页 |
二、 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提升美的鉴赏能力 | 第54-57页 |
三、 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创造美的感受能力 | 第57-62页 |
第四章 以美扬善的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建构 | 第62-78页 |
第一节 以美扬善的高校道德教育原则 | 第62-69页 |
一、 以美扬善原则 | 第62-64页 |
二、 美善互动原则 | 第64-65页 |
三、 美育与德育的最佳结合原则 | 第65-69页 |
第二节 以美扬善的高校道德教育内容 | 第69-71页 |
一、 借助审美因素缓解高校道德教育中的约束性 | 第69页 |
二、 通过审美体验激发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向善性 | 第69-70页 |
三、 运用审美教育形式促使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 | 第70-71页 |
第三节 以美扬善的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途径 | 第71-78页 |
一、 铸就优美的校园环境 | 第71-74页 |
二、 开展高雅的通识教育 | 第74-75页 |
三、 形成大爱的道德氛围 | 第75-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