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四、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五、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第一章 适用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理论基础 | 第18-32页 |
一、 程序主体理论 | 第18-27页 |
(一) 内涵 | 第19-21页 |
(二) 沿革 | 第21-23页 |
(三) 内容 | 第23-24页 |
(四) 指导意义 | 第24-27页 |
二、 人权主体理论 | 第27-32页 |
(一) 内涵 | 第27页 |
(二) 沿革 | 第27-29页 |
(三) 内容 | 第29页 |
(四) 指导意义 | 第29-32页 |
第二章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适用现状 | 第32-41页 |
一、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存在问题概述 | 第32-36页 |
(一) 非法证据没有严格被排除 | 第33-34页 |
(二) 缺少讯问前权利告知的内容 | 第34页 |
(三) 录音录像制度在具体程序设计上存在不足 | 第34-35页 |
(四) 侦查阶段缺乏有效监督 | 第35页 |
(五) 权利受侵害后的救济状况 | 第35-36页 |
二、 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36-41页 |
(一) 传统法律观念的深刻影响 | 第36-38页 |
(二) 运作条件不完善 | 第38-39页 |
(三) 执行监督力度不够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解决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适用问题建议 | 第41-55页 |
一、 限制侦查权 | 第41-44页 |
(一) 限制单独直接控制被追诉人的时间 | 第41-43页 |
(二) 缩短侦查者直接控制被追诉人的时间 | 第43-44页 |
二、 规范讯问程序 | 第44-48页 |
(一) 完善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告知程序 | 第45-46页 |
(二) 限制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讯问时间 | 第46页 |
(三) 不得夜间讯问 | 第46-47页 |
(四) 监视和控制审讯过程 | 第47-48页 |
三、 保障诉讼权利 | 第48-50页 |
(一) 保障会见交流权的落实 | 第48-49页 |
(二) 保障在押人通信权的落实 | 第49-50页 |
四、 完善羁押机制 | 第50-52页 |
(一) 分离侦查权和羁押权 | 第50-51页 |
(二) 改变羁押管理方式 | 第51-52页 |
五、 完善证据体系 | 第52-55页 |
(一) 设置客观证据为主导、口头叙述为辅的证据体制 | 第52-53页 |
(二) 构建排除排查非法证据机制 | 第53-54页 |
(三) 鼓励证人出庭作证,构建制度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