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1 引言 | 第14-18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内近10年对此课题的研究情况 | 第15-16页 |
| ·国外近10年对此课题的研究情况 | 第16页 |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2 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 第18-24页 |
| ·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 第18-20页 |
| ·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内涵 | 第19页 |
| ·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内涵 | 第19-20页 |
| ·爱国主义教育的人生价值观内涵 | 第20页 |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20-24页 |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国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20-21页 |
| ·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21页 |
|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21-24页 |
| 3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方式、特点和成效 | 第24-34页 |
|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式 | 第24-27页 |
| ·家庭教育是起点 | 第24-25页 |
| ·学校教育是主渠道 | 第25页 |
| ·社会教育多管齐下 | 第25-27页 |
|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 第27-30页 |
| ·政治性 | 第28页 |
| ·历史性 | 第28-29页 |
| ·传统性 | 第29-30页 |
|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 第30-34页 |
| ·取得的成效 | 第30-31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 4 当代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式和特点以及成效 | 第34-40页 |
| ·当代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式 | 第34-36页 |
| ·志愿服务 | 第34页 |
| ·仪式教育 | 第34-35页 |
| ·媒体造势 | 第35页 |
| ·群众游行 | 第35-36页 |
| ·培养自负的国民性格 | 第36页 |
| ·当代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 第36-38页 |
| ·时代性 | 第36-37页 |
| ·隐蔽性 | 第37页 |
| ·宗教性 | 第37-38页 |
| ·当代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 第38-40页 |
| ·取得的成效 | 第38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 5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的共性和差异 | 第40-48页 |
| ·共性 | 第40-42页 |
| ·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40页 |
| ·重视历史传统教育 | 第40-41页 |
| ·利用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教育 | 第41-42页 |
| ·两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都面临全球化挑战 | 第42页 |
| ·差异 | 第42-48页 |
| ·侧重点不同:中国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美国注重成就教育 | 第42-43页 |
| ·指导思想不同:中国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美国以个人主义为基础 | 第43-44页 |
| ·主旋律不同:中国以和平统一为主旋律,美国以自由主义为主旋律 | 第44-45页 |
| ·主题不同:中国是民族复兴,美国是称霸世界 | 第45-48页 |
| 6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对中国的启示 | 第48-57页 |
| ·避免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 | 第48-49页 |
| ·借鉴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点 | 第49-57页 |
|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第50-52页 |
|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高科技结合的力度 | 第52-53页 |
| ·加强志愿服务 | 第53页 |
| ·将爱国主义与个人利益相统一 | 第53-55页 |
| ·发挥宗教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 第55-57页 |
| 结束语 | 第57-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作者简历 | 第64-65页 |
| 一、基本情况 | 第64页 |
| 二、学术论文 | 第64页 |
| 三、获奖情况 | 第64页 |
| 四、研究项目 | 第64-6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