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作曲理论论文--配器法(管弦乐法)论文

雷斯庇基改编拉赫玛尼诺夫五首《音画练习曲》的配器研究

摘要第1-7页
引言第7-9页
第一章 作曲家及其音乐创作第9-17页
 第一节 拉赫玛尼诺夫与《音画练习曲》第9-14页
  一、拉赫玛尼诺夫其人第9-10页
  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第10-14页
 第二节 雷斯庇基与《音画练习曲》第14-17页
  一、雷斯庇基其人第14-15页
  二、雷斯庇基的《音画练习曲》第15-17页
第二章 雷斯庇基五首《音画练习曲》配器技术的分析第17-88页
 第一节 “海与海鸥”——伴奏音型与持续声部第17-31页
  一、原作的结构与特征第17-18页
  二、主题因素的层次第18-20页
  三、音型与持续音第20-23页
   1. 柔化伴奏音型的静态持续音第20页
   2. 强化伴奏音型的动态持续音第20-21页
   3. 持续音的背景作用第21-23页
  四、横向结构的音色划分第23-25页
   1. 乐段内部的音色变化第23-25页
   2. 乐段之间的音色变化第25页
  五、纵向结构的音色划分第25-30页
  小结第30-31页
 第二节 “集市”——铜管在乐队中的作用第31-46页
  一、原作的结构与特征第31页
  二、钢琴织体的改写第31-37页
   1. “凹凸”的伴奏音型第32-33页
   2. 两个层次的三音和弦第33-34页
   3. 扩展的伴奏音型第34-36页
   4. 和弦扩展过程中的和声处理第36-37页
   5. 钢琴双手交替和弦的重写第37页
  三、铜管在“集市”一章中的作用第37-45页
   1. 纯铜管声部的写法第38-40页
   2. 铜管组与乐队之间的关系第40-45页
  小结第45-46页
 第三节 “葬礼进行曲”——管弦乐队中的管乐声部第46-55页
  一、原作的结构与特征第46-47页
  二、钢琴织体的改写第47-48页
  三、“葬礼进行曲”一章中的管乐声部第48-50页
   1. 管乐声部在整个管弦乐队中的比例第48-49页
   2. 由管乐构成的主题在结构中的音色布局第49页
   3. 不同于管乐队的管乐声部第49-50页
  四、管乐声部的写法第50-54页
   1. “渐强”的配器,“渐弱”的效果第50-51页
   2. 木管组中低音区密集排列和弦的配器第51-52页
   3. 木管组自身的旋律与伴奏第52-53页
   4. 圆号与木管组的并置第53-54页
  小结第54-55页
 第四节 “小红帽与狼”——音型化织体的拆分第55-69页
  一、原作的结构与特征第55-56页
  二、A主题钢琴织体的改写第56-59页
  三、音型的拆分第59-68页
   1. 按律动拆分第59-61页
   2. 按动机拆分第61-62页
   3. 按骨干音拆分第62-65页
   4. 按音区拆分第65页
   5. 相同或相似因素的拆分第65-68页
  小结第68-69页
 第五节 “东方进行曲”——乐队织体的转接与呼应第69-88页
  一、原作的结构与特征第69-70页
  二、钢琴织体的改写第70-75页
   1. 对旋律的适宜性改动第70-71页
   2. 对节奏重音的支持与强调第71页
   3. 交替式织体的改写第71-75页
  三、乐队织体的转接第75-81页
   1. 旋律声部的转接第76-78页
   2. 伴奏音型的转接第78-79页
   3. 渐强音势的转接第79-81页
  四、乐队织体的呼应第81-86页
   1. 木管组内部乐器之间的呼应第81-82页
   2. 木管组与铜管组之间的呼应第82-83页
   3. 木管、弦乐组与铜管组之间的呼应第83-85页
   4. 木管组、铜管组与弦乐组之间的呼应第85-86页
  五、由呼应过渡为转接第86-87页
  小结第87-88页
结语第88-92页
 一、雷斯庇基《音画练习曲》织体改写的特征第88-89页
 二、雷斯庇基《音画练习曲》音色使用的特征第89-91页
 三、笔者在分析过程中的体会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3页
附录一:乐队编制第93-94页
附录二:第一乐章曲式结构第94-95页
附录三:第二乐章曲式结构第95-96页
附录四:第三乐章曲式结构第96-97页
附录五:第四乐章曲式结构第97-98页
附录六:第五乐章曲式结构第98-99页
附录七:第一乐章A主题各阶段陈述概要第99-100页
后记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塞萨·弗朗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浅析--从循环结构创作特征谈主题演奏特点
下一篇:论中小城市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开展新体系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