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微地形设计探析--以南昌人民公园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相关概念的提出和界定 | 第10-11页 |
·城市公园 | 第10页 |
·地形 | 第10页 |
·微地形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7页 |
·国外理论研究 | 第11页 |
·国外实践研究 | 第11-13页 |
·国内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国内实践研究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及预期结果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预期结果 | 第17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公园微地形的基础研究 | 第19-30页 |
·微地形的基本分类 | 第19-20页 |
·平坦式 | 第19页 |
·坡地式 | 第19页 |
·凸地式 | 第19页 |
·凹地式 | 第19页 |
·混合式 | 第19-20页 |
·微地形的基本功能 | 第20-25页 |
·园林造景 | 第20页 |
·创造小气候 | 第20-21页 |
·营造空间 | 第21-22页 |
·利于排水 | 第22-23页 |
·控制视线 | 第23-24页 |
·引导交通 | 第24-25页 |
·微地形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25-29页 |
·微地形与建筑的关系 | 第25-27页 |
·微地形与植物的关系 | 第27页 |
·微地形与水体的关系 | 第27-28页 |
·微地形与小气候的关系 | 第28-29页 |
·微地形与人的互动关系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城市公园微地形设计原则 | 第30-37页 |
·生态化原则 | 第30-32页 |
·保留自然肌理 | 第30页 |
·适当改造 | 第30-31页 |
·土方平衡 | 第31页 |
·稳固坡面 | 第31-32页 |
·人性化原则 | 第32-34页 |
·安全性 | 第32-33页 |
·舒适性 | 第33页 |
·通达性 | 第33-34页 |
·互动性 | 第34页 |
·艺术化原则 | 第34-36页 |
·节奏 | 第35页 |
·对比 | 第35-36页 |
·渐变 | 第36页 |
·尺度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城市公园微地形设计策略 | 第37-50页 |
·园路与微地形结合 | 第37-38页 |
·园路布置 | 第37-38页 |
·园路表面 | 第38页 |
·园路两侧 | 第38页 |
·植物与微地形结合 | 第38-41页 |
·平地植物种植 | 第39页 |
·坡地植物种植 | 第39-40页 |
·凸地形植物种植 | 第40页 |
·凹地形植物种植 | 第40-41页 |
·建筑与微地形结合 | 第41-43页 |
·平地建筑 | 第41-42页 |
·坡地建筑 | 第42-43页 |
·水体与微地形结合 | 第43-45页 |
·小型水景轮廓 | 第44页 |
·大型水域驳岸 | 第44-45页 |
·广场与微地形结合 | 第45-46页 |
·平面型广场 | 第45页 |
·立面型广场 | 第45-46页 |
·小品与微地形结合 | 第46-49页 |
·艺术挡土墙 | 第46-47页 |
·地景化雕塑 | 第47-48页 |
·传统置石景观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南昌市人民公园实例分析 | 第50-62页 |
·人民公园概况 | 第50-51页 |
·项目基础资料 | 第50页 |
·现状地形概述 | 第50-51页 |
·问卷调查分析 | 第51-52页 |
·调查目的 | 第51页 |
·调查形式 | 第51页 |
·调查内容 | 第51页 |
·调查结果 | 第51-52页 |
·微地形处理的实际运用 | 第52-58页 |
·园路与微地形结合 | 第52-54页 |
·植物与微地形结合 | 第54-55页 |
·建筑与微地形结合 | 第55页 |
·水体与微地形结合 | 第55-57页 |
·广场与微地形结合 | 第57页 |
·小品与微地形结合 | 第57-58页 |
·微地形处理的提升潜力 | 第58-61页 |
·微地形生态化的提升 | 第58-59页 |
·微地形人性化的提升 | 第59-60页 |
·微地形艺术化的提升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不足 | 第62-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