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剂型论文

低分子量壳聚糖包衣脂质体眼部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1-15页
ABSTRACT第15-17页
缩略语表第17-18页
前言第18-26页
 1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趋势第18-23页
   ·眼部给药系统第18-19页
   ·凝胶系统第19-20页
   ·纳米粒第20页
   ·微乳第20页
   ·眼部植入剂第20页
   ·眼部插入剂第20-21页
   ·眼用脂质体第21-22页
   ·壳聚糖与壳聚糖包衣脂质体第22-23页
   ·低分子量壳聚糖第23页
 2 本研究立题依据与创新点第23-26页
   ·立题依据第23-24页
   ·模型药物的选择第24-25页
   ·本文创新点第25-26页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第26-36页
 1 仪器和材料第26页
 2 方法第26-28页
   ·DS方法学研究第26-27页
     ·紫外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6页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6-27页
   ·DS溶解度测定第27页
   ·DS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第27页
   ·CsA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7页
   ·CsA溶解度测定第27页
   ·CsA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第27-28页
   ·LCH的制备与表征第28页
     ·制备第28页
     ·结构确证第28页
     ·平均分子量的测定第28页
     ·溶解度的测定第28页
 3 结果和讨论第28-35页
   ·DS方法学研究第28-29页
     ·紫外分光光度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8-29页
     ·DS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9页
   ·DS溶解度的测定第29页
   ·DS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第29-30页
   ·CsA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0-31页
   ·CsA溶解度的测定第31页
   ·CsA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第31页
   ·LCH的制备与表征第31-35页
     ·IR光谱分析第31-32页
     ·~1H NMR和~(13)C NMR分析第32-34页
     ·制备条件对LCH分子量的影响第34页
     ·不同分子量LCH的溶解度第34-35页
 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二章 双氯芬酸钠低分子量壳聚糖包衣脂质体制备和表征第36-62页
 1 仪器和材料第36页
 2 方法第36-40页
   ·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第36页
   ·DS脂质体的制备第36-37页
   ·处方和制备单因素考察第37-38页
   ·动态梯度载药的研究第38页
   ·匀质压力的影响第38页
   ·LCH对脂质体的结合率的测定第38页
   ·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第38页
   ·透射电镜(TEM)形态观察第38页
   ·LCHL的冻干第38-39页
   ·扫描电镜(SEM)形态观察第39页
   ·DSC分析第39页
   ·稳定性第39页
   ·体外释放研究第39-40页
     ·体外释放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9页
     ·释放条件第39-4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0-61页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第40页
   ·处方制备单因素考察第40-44页
   ·动态梯度载药的研究第44-46页
   ·匀质压力对粒径的影响第46-47页
   ·LCH分子量对结合率的影响第47-50页
   ·pH值对不同分子量LCH结合率的影响第50-52页
   ·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第52-54页
   ·透射电镜(TEM)形态观察第54-55页
   ·扫描电镜(SEM)形态观察第55-56页
   ·DSC分析第56页
   ·稳定性第56-57页
   ·体外药物释放第57-61页
     ·方法学第57-58页
     ·体外释放结果第58-61页
 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三章 双氯芬酸钠低分子量壳聚糖包衣脂质体角膜促渗及眼部耐受性研究第62-73页
 1 仪器和材料第62页
 2 方法第62-65页
   ·角膜透过方法学第62页
   ·角膜透过实验装置和实验动物第62-63页
   ·角膜透过实验方法第63页
   ·游离LCH对药物角膜透过的影响第63页
   ·LCH包衣对药物角膜透过的影响第63页
   ·在体眼部耐受性试验第63-65页
     ·实验动物第63页
     ·给药方案第63-64页
     ·评价指标第64-65页
 3 结果和讨论第65-72页
   ·角膜透过方法学第65页
   ·游离LCH对药物角膜透过的影响第65-66页
   ·LCHL角膜透过结果第66-68页
   ·眼部耐受性试验结果第68-72页
     ·眼部刺激性测定结果第68-69页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第69-72页
 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双氯芬酸钠低分子量壳聚糖包衣脂质体在体药动学研究第73-86页
 1 仪器和材料第73页
 2 方法第73-75页
   ·角膜前滞留药动学试验方法第73-74页
     ·实验动物第73页
     ·给药、样品采集和生物样品处理方法第73页
     ·方法学研究第73-74页
     ·样品的制备第74页
   ·眼部药动学试验方法第74-75页
     ·实验动物第74页
     ·给药、样品采集和生物样品处理方法第74页
     ·方法学研究第74-75页
   ·统计学分析第75页
 3 结果和讨论第75-85页
   ·角膜前滞留药动学方法学研究第75-76页
   ·角膜前滞留药动学结果第76-80页
   ·眼部药动学方法学研究第80-82页
   ·眼部药动学实验结果第82-85页
 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环孢素A低分子量壳聚糖包衣脂质体制备和表征第86-108页
 1. 仪器和材料第86页
 2 方法第86-91页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第86页
   ·CsA脂质体的制备第86-87页
   ·处方制备单因素考察第87-88页
   ·处方的优化第88-90页
   ·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第90页
   ·透射电镜(TEM)形态观察第90页
   ·DSC分析第90页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第90-91页
     ·分析方法的建立第90-91页
     ·体外释放条件第91页
     ·LCH浓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第91页
     ·LCHL与CHL释放行为比较第91页
 3 结果和讨论第91-107页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第91-92页
   ·单因素考察第92-95页
     ·药脂比第92页
     ·胆固醇/磷脂比第92-93页
     ·匀质压力第93-94页
     ·制备方法考察第94-95页
   ·处方优化第95-99页
   ·粒径和zeta电位第99-100页
   ·透射电镜(TEM)形态观察第100-101页
   ·DSC分析第101页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第101-107页
     ·分析方法的验证第101-102页
     ·LCH包衣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第102-103页
     ·LCH浓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第103页
     ·LCH与高分子量壳聚糖的不同影响第103-104页
     ·CsA-LCHL药物释放机制的研究第104-107页
 4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六章 低分子量壳聚糖包衣脂质体对细胞摄取药物的影响第108-116页
 1 仪器与试药第108页
 2 方法第108-110页
   ·溶液与培养液的配制第108-109页
   ·FITC-BSA标记脂质体及LCHL的制备第109页
   ·兔结膜上皮细胞的培养第109页
   ·RCE细胞生长曲线第109-110页
   ·细胞毒试验第110页
   ·RCE细胞摄取试验第11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10-115页
   ·RCE细胞的培养第110-111页
   ·RCE细胞毒性试验第111-112页
   ·RCE细胞摄取试验第112-115页
 4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七章 环孢素A低分子量壳聚糖包衣脂质体眼部组织分布学研究第116-127页
 1 仪器和材料第116页
 2 方法第116-118页
   ·生物样品处理方法第116页
   ·组织分布分析方法的建立第116-117页
     ·色谱条件第116-117页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17页
   ·方法精密度和回收率第117页
   ·提取回收率第117页
   ·给药及样品采集方案第117-118页
 3 结果和讨论第118-126页
   ·组织分布分析方法的建立第118-121页
     ·专属性第118-119页
     ·线性、精密度和回收率第119-121页
   ·眼部组织分布测定结果第121-126页
 4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八章 环孢素A低分子量壳聚糖包衣脂质体抗干眼症药效学研究第127-136页
 1 仪器和材料第127页
 2 方法第127-129页
   ·实验动物第127页
   ·干眼症药效学评价指标第127-128页
   ·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给药方案第128页
   ·统计学分析第128-129页
 3 结果和讨论第129-135页
   ·动物模型的建立第129-130页
   ·不同CsA制剂对干眼症形成的抑制作用第130-135页
 4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全文结论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5页
博士在读期间学术成果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羟基喜树碱纳米混悬给药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脂质纳米粒和前体药物的亮菌甲素注射制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