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2页 |
| ·引言 | 第19-20页 |
| ·飞机结构腐蚀损伤类型及其对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 | 第20-22页 |
| ·金属结构中常见的腐蚀损伤类型 | 第20-21页 |
| ·腐蚀对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 | 第21-22页 |
| ·预腐蚀疲劳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39页 |
| ·预腐蚀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 第22-37页 |
| ·剩余强度 | 第37-39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9-42页 |
| 第二章 LC4CS 铝合金预腐蚀疲劳试验 | 第42-58页 |
| ·试验目的 | 第42页 |
| ·试验介绍 | 第42-47页 |
| ·试验件 | 第42-44页 |
| ·加速腐蚀试验 | 第44页 |
| ·剩余强度试验 | 第44-45页 |
| ·剩余寿命试验 | 第45-47页 |
|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 | 第47-57页 |
| ·LC4CS 材料加速腐蚀现象 | 第47-48页 |
| ·剩余强度实验数据及其对比分析 | 第48-52页 |
| ·剩余寿命试验数据及其对比分析 | 第52-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三章 危险蚀坑评判标准 | 第58-71页 |
| ·现有危险蚀坑选取标准 | 第58-59页 |
| ·危险蚀坑评判标准-张开角 | 第59-67页 |
| ·蚀坑形貌 | 第59-61页 |
| ·蚀坑尺寸测量 | 第61-64页 |
| ·张开角 | 第64-65页 |
| ·蚀坑特征尺寸数据分析 | 第65-66页 |
| ·危险蚀坑评判标准 | 第66-67页 |
| ·基于张开角的剩余寿命预测 | 第67-69页 |
| ·蚀坑形貌及简化 | 第68页 |
| ·初始裂纹等效 | 第68-69页 |
| ·算例 | 第69-70页 |
| ·计算结果 | 第69页 |
| ·讨论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四章 初始裂纹尺寸的等效面积法及裂纹扩展模型 | 第71-84页 |
| ·蚀坑等效 | 第71-72页 |
| ·等效初始裂纹尺寸计算-等效面积法 | 第72-76页 |
| ·蚀坑形貌及简化 | 第72-73页 |
| ·任意形状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 | 第73-74页 |
| ·等效面积法 | 第74-76页 |
| ·剩余寿命计算模型 | 第76-78页 |
| ·应力强度因子 | 第76-77页 |
| ·小裂纹扩展速率 | 第77页 |
| ·裂纹扩展模型 | 第77-78页 |
| ·算例 | 第78-82页 |
| ·LC4CS 材料 | 第78-81页 |
| ·2024-T3 材料 | 第81-82页 |
| ·讨论 | 第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五章 光滑试件预腐蚀疲劳剩余寿命估算的分形维数方法 | 第84-98页 |
| ·分形维数与腐蚀形貌 | 第84-86页 |
| ·分形维数 | 第84-85页 |
| ·现有腐蚀形貌的分形研究 | 第85-86页 |
| ·腐蚀表面三维分形维数 | 第86-89页 |
| ·传统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 第86-87页 |
| ·腐蚀表面三维分形维数 | 第87-89页 |
| ·光滑件预腐蚀剩余寿命 | 第89-94页 |
| ·预腐蚀 S-N 曲线 | 第89-91页 |
| ·腐蚀表面三维分形维数 | 第91-92页 |
| ·剩余寿命-分形维数 | 第92-94页 |
| ·光滑件预腐蚀剩余寿命分布 | 第94-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第六章 预腐蚀疲劳缺口系数 | 第98-106页 |
| ·疲劳缺口系数 | 第98-99页 |
| ·定义 | 第98页 |
| ·计算模型 | 第98-99页 |
| ·预腐蚀疲劳缺口系数 | 第99-101页 |
| ·疲劳缺口系数影响因素 | 第99页 |
| ·预腐蚀疲劳缺口系数定义 | 第99-100页 |
| ·预腐蚀对缺口根部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 ·正则化预腐蚀疲劳缺口系数模型 | 第101页 |
| ·试验验证 | 第101-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 第七章 缺口试件预腐蚀疲劳剩余寿命估算的分形维数方法 | 第106-117页 |
| ·缺口件预腐蚀剩余寿命 | 第106-113页 |
| ·预腐蚀应力集中系数 | 第106-110页 |
| ·预腐蚀疲劳缺口系数 | 第110-111页 |
| ·剩余寿命计算 | 第111-113页 |
| ·缺口件预腐蚀剩余寿命分布 | 第113-1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 第八章 预腐蚀疲劳剩余强度概率分布模型 | 第117-127页 |
| ·含腐蚀疲劳损伤钢材剩余强度试验 | 第117-119页 |
| ·实验目的 | 第117页 |
| ·试件 | 第117-118页 |
| ·试验过程 | 第118-119页 |
| ·剩余强度试验数据及分析 | 第119-123页 |
| ·LC4CS 预腐蚀剩余强度 | 第119页 |
| ·钢材剩余强度 | 第119-123页 |
| ·剩余强度概率分布模型 | 第123-126页 |
| ·混合概率模型 | 第123-125页 |
| ·讨论 | 第125-1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 ·本文总结 | 第127-128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28页 |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128-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43页 |
| 致谢 | 第143-144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