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2. 新媒介概述 | 第12-15页 |
·新媒介概念及特征 | 第12-14页 |
·新媒介的类型 | 第14页 |
·新媒介的影响 | 第14页 |
·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3.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概述 | 第15-20页 |
·生态道德教育概念 | 第15-17页 |
·生态道德的内涵 | 第15-16页 |
·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 第16-17页 |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 第17页 |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 第17-20页 |
·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浅薄 | 第17-18页 |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师资的缺乏与相应教材的缺乏 | 第18-19页 |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途径偏少,形式陈旧单一 | 第19页 |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评价体系滞后,知、行脱节 | 第19页 |
·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9-20页 |
4. 新媒介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优势以及正负向功能 | 第20-27页 |
·新媒介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优势 | 第20-21页 |
·新媒介的跨越性使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更具时效 | 第20页 |
·新媒介增强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吸引力 | 第20-21页 |
·新媒介所采取的隐蔽性教育方式, 使大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中接受教育 | 第21页 |
·新媒介技术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的正向功能 | 第21-24页 |
·新媒介的议程设置有利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信息成为优先议题 | 第21-22页 |
·新媒介的瀑布模式有利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信息的双向流动 | 第22页 |
·增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对象的认知依赖于新媒介的倍增特性 | 第22-23页 |
·突发事件的传媒引导有利于稳定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对象的情绪 | 第23-24页 |
·新媒介的偶像塑造有利于生态道德教育对象的行为模仿 | 第24页 |
·新媒介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的负向功能 | 第24-25页 |
·新媒介的不良信息污染了生态道德教育信息 | 第24-25页 |
·新传媒崇拜导致生态道德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弱化 | 第25页 |
·新媒介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的功能实现方法 | 第25-27页 |
·理论灌输 | 第25页 |
·典型示范 | 第25-26页 |
·情感激励 | 第26页 |
·身体力行 | 第26-27页 |
5. 新媒介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的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 第27-31页 |
·面临的挑战 | 第27-28页 |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者目前运用新媒介技术的整体素质不足 | 第27页 |
·知识边界的消解带来的教育者话语权的挑战 | 第27-28页 |
·解决的对策 | 第28-31页 |
·把握新媒介的传播特点,利用其优势,创新教育的途径 | 第28页 |
·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树立正确的新媒介传播价值观 | 第28-29页 |
·以新媒介技术唤起生态意识,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生态道德观 | 第29页 |
·以新媒介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 | 第29-30页 |
·以新媒介技术建设生态文化,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生态道德环境 | 第30页 |
·以新媒介技术组织生态活动,以增强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能力 | 第30-31页 |
6. 结语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附录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