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小微企业融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相关研究评价 | 第15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小微企业的界定 | 第18-19页 |
·企业融资的概述 | 第19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20页 |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第20-22页 |
3 亚洲相关国家及国内小微企业融资经验借鉴 | 第22-31页 |
·亚洲相关国家小微企业融资经验借鉴 | 第22-27页 |
·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 | 第22-25页 |
·全面的政府服务和支持体系 | 第25-27页 |
·差异化的政策保护 | 第27页 |
·国内小微企业融资经验借鉴 | 第27-31页 |
·健全的金融体制和创新性金融产品的宁波经验 | 第27-28页 |
·深圳发展银行的“1+N”供应链融资模式 | 第28-29页 |
·甘肃省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 第29页 |
·台州民营银行专注小微企业金融产品 | 第29-30页 |
·广东省开展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 | 第30-31页 |
4 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基于五个地市的调查分析 | 第31-39页 |
·河北省小微企业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31页 |
·河北省小微企业经营现状 | 第31-32页 |
·企业利润持有所下滑 | 第31-32页 |
·用工和资金成本上升问题反映最为集中 | 第32页 |
·转型升级成为小微企业发展道路的选择 | 第32页 |
·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 第32页 |
·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 第32-39页 |
·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新变化 | 第33-35页 |
·银行仍是融资首选渠道 | 第35-36页 |
·企业融资满意度较低 | 第36页 |
·企业希望得到长期资金支持 | 第36-37页 |
·企业融资成本高、还款压力大 | 第37-38页 |
·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无融资途径 | 第38-39页 |
5 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 第39-44页 |
·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内因分析 | 第39-41页 |
·抗风险能力差 | 第39页 |
·财务管理方式落后 | 第39-40页 |
·人员素质不高 | 第40页 |
·积累少导致有效抵押品不足 | 第40-41页 |
·小微企业和商业银行的沟通渠道不畅 | 第41页 |
·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41-44页 |
·不持续,不系统的扶持政策 | 第41页 |
·银行壁垒 | 第41-42页 |
·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限 | 第42-43页 |
·政策性金融尚未发挥资金导向作用 | 第43页 |
·融资担保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43-44页 |
6 破解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思路 | 第44-53页 |
·企业内部调整,提升自身素质 | 第44页 |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 第44页 |
·树立小微企业诚信意识 | 第44页 |
·融资抵押机制的创新 | 第44-45页 |
·从有形抵押向无形抵押转变 | 第45页 |
·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评估认定办法 | 第45页 |
·加强政府部门的引导,推进抵押品创新 | 第45页 |
·融资担保体系的创新 | 第45-47页 |
·引入第四方来分担企业的违约风险 | 第46页 |
·推行互助担保体系的建立 | 第46-47页 |
·发展融资担保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业务模式 | 第47页 |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途径 | 第47-51页 |
·挖掘河北省民营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潜力 | 第47-49页 |
·基于河北县域高新技术工业区发展互联网金融 | 第49-50页 |
·发挥河北协会和商会的融资服务能力 | 第50-51页 |
·开发不以银企之间直接联系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 第51页 |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减小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 第51-52页 |
·进一步搭建平台促进银企对接长期发展 | 第52-5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不足和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