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 前言 | 第10-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1-1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 小学教学模式 | 第12页 |
2. 典型小学教学模式 | 第12页 |
(五)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一) 加涅的教学设计思想 | 第14-15页 |
(二) 乔尹斯教学模式理论 | 第15页 |
(三) 阿兰兹有效教师理论 | 第15-17页 |
三、 烟台市小学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 第17-39页 |
(一) 大量读写·双轨运行 | 第17-22页 |
1. 推广起点 | 第17页 |
2. 教学程序 | 第17-18页 |
3. 突出特色 | 第18-19页 |
4. 典型案例 | 第19-22页 |
(二) 异步教学模式 | 第22-29页 |
1. 推广起点 | 第22-23页 |
2. 异步教学实施步骤 | 第23-25页 |
3. 典型案例 | 第25-28页 |
4. 异步教学模式成果 | 第28页 |
5. 异步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 | 第28-29页 |
(三) 单元达标教学模式 | 第29-39页 |
1. 推广起点 | 第29页 |
2. 基本程序 | 第29-31页 |
3. 典型案例 | 第31-37页 |
4. 注意问题 | 第37-39页 |
四、 烟台市小学教学模式推广成熟经验 | 第39-44页 |
(一) 教育行政与教学科研结合为教学模式发展提供保障 | 第39-40页 |
1. 教育行政整体规划 | 第39页 |
2.分段推行,学科跟进指导 | 第39-40页 |
3. 重视教学科研引领 | 第40页 |
(二) 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动力 | 第40-42页 |
1. 加速教学模式理论深化与应用 | 第40-41页 |
2. 加快教学模式实践改善与推进 | 第41页 |
3. 加快教学模式成果的总结提升 | 第41-42页 |
(三) 以点带面保障教学模式的持续发展 | 第42-44页 |
1. 点上总结经验 | 第42页 |
2. 面上注重实验 | 第42页 |
3. 大范围推广施行 | 第42-44页 |
五、 烟台市小学教学模式推广应用的不足与误区 | 第44-47页 |
(一) 教学模式推进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44页 |
1. 教学模式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 第44页 |
2. 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有待加强 | 第44页 |
(二) 教师素质落后于教学模式改革需要 | 第44-45页 |
1. 教师的教学模式研究缺少技术支持 | 第44-45页 |
2. 教师的理论素养薄弱 | 第45页 |
(三) 存在教学模式建设经验主义的误区 | 第45-47页 |
1. 教学模式的实践理论支持薄弱 | 第45页 |
2.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单一 | 第45-47页 |
六、 优化烟台市小学教学模式推广应用科学化建议 | 第47-52页 |
(一) 加强教学模式的深度研究 | 第47-48页 |
1. 教学模式改革的整体化 | 第47页 |
2. 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校本化 | 第47-48页 |
3. 系统化课例研究 | 第48页 |
(二) 加强教师素养的专业研修 | 第48-50页 |
1. 系统的教师研修培训 | 第48-49页 |
2. 建立教师学习型团队 | 第49页 |
3. 加强教师反思性教学 | 第49-50页 |
(三) 加强教学模式的综合管理 | 第50-52页 |
1. 调整完善教学模式的推进措施 | 第50页 |
2. 加强基层行政自主性 | 第50-51页 |
3. 建立具有实效的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一 | 第55-57页 |
附录二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