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内隐学习及其语感培育效能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4页 |
(一) 内隐学习 | 第10-11页 |
(二) 语文教学中的内隐学习 | 第11-12页 |
(三) 语感 | 第12-13页 |
(四) 语感教学 | 第13-14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一) 对内隐学习理论的回顾 | 第14-18页 |
(二) 当下语文教学和内隐学习的关系探讨 | 第18-21页 |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四、研究的目的、价值和方法 | 第21-2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二)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21-2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一章 语文教学中发生内隐学习的类型 | 第23-32页 |
一、学习的自动生成 | 第23-27页 |
(一) 识字与写字教学 | 第23-24页 |
(二) 阅读教学 | 第24-25页 |
(三) 写作教学 | 第25-26页 |
(四) 口语交际教学 | 第26页 |
(五) 综合性学习 | 第26-27页 |
二、理解的抽象迁移 | 第27-32页 |
(一) 识字与写字教学 | 第27-28页 |
(二) 阅读教学 | 第28-29页 |
(三) 写作教学 | 第29-30页 |
(四) 口语交际教学 | 第30-31页 |
(五) 综合性学习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影响语文教学中内隐学习发生的因素 | 第32-41页 |
一、材料因素 | 第32-34页 |
(一) 语文教学材料的难易度 | 第32-33页 |
(二) 语文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 | 第33-34页 |
二、时间因素 | 第34-37页 |
(一) 长时效应 | 第34页 |
(二) 时间的积累作用 | 第34-35页 |
(三) 语文教学的“时间支点” | 第35-37页 |
三、情境因素 | 第37-41页 |
(一) 语文教学的课堂气氛 | 第38-39页 |
(二) 语文教师的外显引导语 | 第39-40页 |
(三) 语文生活中的文化氛围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语文教学中的内隐学习和语感之间的关联 | 第41-44页 |
一、语感是内隐学习在语言上的直接体现 | 第41-42页 |
二、语感的产生是内隐学习的结果 | 第42-43页 |
三、语感的发展需要依赖进一步的内隐学习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内隐学习理论对于语感教学的启发意义 | 第44-49页 |
一、树立“以读带感”的教学意识 | 第44-46页 |
(一) 读书形式的多样化 | 第44-46页 |
(二) 读书内容的丰富性 | 第46页 |
二、创设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氛围 | 第46-47页 |
(一) 语文教学环境的文化寻根氛围 | 第46-47页 |
(二) 语文教师行为的诗意内化作用 | 第47页 |
三、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己的语感生成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一、著作类 | 第50页 |
二、期刊文献类 | 第50-53页 |
(一) 外文文献 | 第50页 |
(二) 中文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