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三支一扶”计划的长效机制研究--基于福建省8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绪论第9-22页
 一、选题的背景第9-14页
  1、当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凸显第9-11页
  2、我国“三农”问题突出第11-13页
  3、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严重第13-14页
  4、面向基层就业的形势紧迫第14页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第14-16页
  1、有利于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指导下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地位第14-15页
  2、有利于实现两个国家战略的对接第15页
  3、有利于积极践行国家关于面向基层就业政策第15-16页
 三、国外研究动态第16-18页
  1、以服务学习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第16页
  2、以社区服务加强学生的切身体验第16-17页
  3、以新村建设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第17页
  4、以实践学习理论建设推进高校改革第17-18页
 四、国内研究动态第18-20页
  1、第一阶段: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第18页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政策确立第18-19页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实行至今第19-20页
 五、论文研究的方法、内容第20-22页
  1、论文研究方法第20-21页
  2、论文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一章 “三支一扶”计划的考察与比较第22-31页
 一、国外支扶基层的情况概述及对我国的借鉴第22-24页
  1、树立“服务学习”的理念第22-23页
  2、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第23-24页
  3、密切高校与农村发展的结合第24页
  4、较为完善的农村扶持体系第24页
 二、我国的历史考察和比较第24-31页
  1、对支扶农村的历史考察第24-28页
  2、对支扶农村的历史比较第28-29页
  3、支扶农村历史探索的启示第29-31页
第二章 “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现状和问题第31-39页
 一、问卷调研第31-36页
  1、志愿者基本信息第31-32页
  2、志愿者基本工作情况第32-33页
  3、“三支一扶”计划政策宣传第33页
  4、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原因及规划第33-34页
  5、对“三支一扶”计划政策的认识第34页
  6、“三支一扶”计划工作影响因子第34-35页
  7、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发挥的主要作用和工作优势第35-36页
 二、调查结果反应的“三支一扶”计划的基本问题第36-39页
  1、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第36-37页
  2、“三支一扶”计划待遇不能满足志愿者需求第37-38页
  3、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选择留村率低第38-39页
第三章 “三支一扶”计划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第39-50页
 一、政府的公共服务不够优化第39-43页
  1、政府在“三支一扶”计划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9-41页
  2、管理型治理模式是“三支一扶”计划推行不利的主要症结第41-43页
 二、高校教育改革滞后第43-45页
  1、重传统专业,轻创新专业第43页
  2、重教学环节,轻实践环节第43-44页
  3、重专业学习,轻服务学习第44页
  4、重招生数量,轻培养质量第44-45页
  5、重信息发布,轻解读宣传第45页
 三、大学生个体就业障碍第45-50页
  1、大学生观念意识因素第46-48页
  2、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因素第48-50页
第四章 构建“三支一扶”计划长效机制第50-58页
 一、以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切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第51-54页
  1、强化政府责任机制第51页
  2、加强决策科学机制第51-52页
  3、完善扶持保障机制第52-53页
  4、明晰政府职能机制第53页
  5、扩大社会舆论引导机制第53-54页
 二、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为导向,主动对接“三支一扶”计划第54-56页
  1、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第54-55页
  2、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机制第55-56页
  3、加强服务基层的激励机制第56页
 三、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努力践行“三支一扶”计划第56-58页
  1、树立就业成长机制第56-57页
  2、完善素质养成机制第57-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需求调查的白金汉英语泉州分校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学校品牌建设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