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一) 基于科学技术对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作用 | 第9页 |
(二) 基于对遏制科技领域造假行为的思考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一) 有助于进一步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 第10-11页 |
(二) 有助于揭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 第11-12页 |
(三) 有助于确定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 第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一) 研究角度来看 | 第13-14页 |
(二) 研究内容来看 | 第14-17页 |
(三) 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 第17-18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研究难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历史演进 | 第20-31页 |
一、毛泽东科技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渊源 | 第20-23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20-21页 |
(二) 理论渊源 | 第21-23页 |
二、毛泽东科技思想形成过程 | 第23-29页 |
(一) 萌芽时期——早年求学阶段 | 第23-25页 |
(二) 形成时期——延安时期 | 第25-28页 |
(三) 成熟时期——三大改造完成至文革前 | 第28-29页 |
三、陷入误区——“文革”时期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毛泽东科技思想内容 | 第31-45页 |
一、毛泽东科技思想基本观点 | 第31-39页 |
(一)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本质 | 第31-34页 |
(二) 科技的发展道路 | 第34-36页 |
(三) 人才是科技发展关键 | 第36-38页 |
(四) 科学技术的功能 | 第38-39页 |
二、科学精神 | 第39-43页 |
(一) 科学态度 | 第39-41页 |
(二) 科学方法 | 第41-43页 |
三、科学分类思想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科技实践中的偏差与失误 | 第45-57页 |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第45-47页 |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 第45-46页 |
(二) 科学技术是否具有阶级性 | 第46页 |
(三) 夸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 第46-47页 |
二、对待知识分子态度 | 第47-49页 |
(一) 知识分子是不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第47-49页 |
(二) 专业科技人员与工农群众的关系 | 第49页 |
三、偏离综合平衡的高速发展 | 第49-51页 |
(一) 过分重视重工业发展 | 第49-50页 |
(二) 坚持高速、超规划发展战略 | 第50-51页 |
四、科技实践偏差与失误原因 | 第51-57页 |
(一) 主观原因 | 第51-55页 |
(二) 客观原因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毛泽东科技思想的评析 | 第57-63页 |
一、毛泽东科技思想的特点 | 第57-59页 |
(一) 独创性 | 第57-58页 |
(二) 民族性 | 第58页 |
(三) 战略性 | 第58-59页 |
(四) 辩证性 | 第59页 |
二、科技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地位 | 第59-61页 |
(一) 如何看待毛泽东晚年在科技实践中的偏差与错误 | 第60页 |
(二) 毛泽东科技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关系 | 第60-61页 |
三、毛泽东科技思想时代价值 | 第61-63页 |
(一) 毛泽东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61-62页 |
(二) 毛泽东科技思想奠定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