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论证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胡锦涛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 | 第15-37页 |
一、胡锦涛生态观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15-19页 |
(一) 国际背景 | 第15-17页 |
(二) 国内背景 | 第17-19页 |
二、胡锦涛生态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 | 第19-3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第20-22页 |
(二)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生态建设思想 | 第22-28页 |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第28-31页 |
(四) 对国外生态建设思想的科学借鉴 | 第31-33页 |
三、胡锦涛生态观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划分 | 第33-37页 |
(一) 胡锦涛生态观初步形成 | 第33-34页 |
(二) 胡锦涛生态观完善发展 | 第34-35页 |
(三) 胡锦涛生态观成熟发展 | 第35-37页 |
第二章 胡锦涛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 第37-54页 |
一、胡锦涛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 第37-49页 |
(一) 在生态建设理念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理念 | 第37-39页 |
(二) 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 第39-41页 |
(三) 在政治发展上,建设生态政治 | 第41-43页 |
(四) 在文化建设上,打造生态文化 | 第43-45页 |
(五) 在社会发展模式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45-47页 |
(六)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第47-49页 |
二、胡锦涛生态观的基本特征 | 第49-54页 |
(一) 价值取向的民本性 | 第49-50页 |
(二) 发展变化的时代性 | 第50-51页 |
(三)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 第51页 |
(四) 求真务实的实践性 | 第51-52页 |
(五) 包容互鉴的开放性 | 第52-54页 |
第三章 胡锦涛生态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54-64页 |
一、胡锦涛生态观的理论价值 | 第54-58页 |
(一)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第54-56页 |
(二) 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56-58页 |
二、胡锦涛生态观的实践意义 | 第58-64页 |
(一) 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第58-60页 |
(二) 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 第60-61页 |
(三) 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 第61-62页 |
(四) 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62-64页 |
结束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