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数字电视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1 引言 | 第14-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 ·高速铁路的发展 | 第14页 |
| ·铁路移动电视背景和需求 | 第14-16页 |
| ·MBMS简介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高速铁路数字电视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 ·MBMS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 第19-21页 |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9页 |
|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 2 多媒体广播多播技术 | 第21-31页 |
| ·MBMS | 第21-24页 |
| ·MBMS网络架构 | 第21-22页 |
| ·广播组播业务中心的功能 | 第22-24页 |
| ·E-MBMS | 第24-30页 |
| ·E-MBMS网络架构 | 第25-27页 |
| ·MBSFN传输 | 第27-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高速铁路覆盖网络 | 第31-41页 |
| ·现有覆盖网络方案 | 第31-33页 |
| ·卫星覆盖网络 | 第31-33页 |
| ·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络 | 第33页 |
| ·MBSFN传输方式覆盖网络 | 第33-35页 |
| ·电波传播模型 | 第35-38页 |
|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 第35-36页 |
| ·奥村模型 | 第36-37页 |
| ·哈塔模型 | 第37页 |
| ·哈塔模型的COST231扩展 | 第37-38页 |
| ·WINNERII信道模型 | 第38-40页 |
| ·WINNERII场景 | 第38-39页 |
| ·模型方案选择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网络覆盖性能分析 | 第41-53页 |
| ·平均信干噪比分析 | 第41-44页 |
| ·平均信干噪比计算 | 第41-43页 |
| ·平均信干噪比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 ·频谱利用率分析 | 第44-48页 |
| ·信道质量指示 | 第45-47页 |
| ·吞吐率估计 | 第47页 |
| ·频谱利用率计算 | 第47-48页 |
| ·MBSFN区域的频谱利用率 | 第48-52页 |
| ·方法1:自下而上法 | 第48-49页 |
| ·方法2:自上而下法 | 第49页 |
| ·方法3:预设定目标法 | 第49页 |
| ·MBSFN区域的频谱利用率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5 Raptor码在MBMS中的应用 | 第53-62页 |
| ·喷泉码简介 | 第53-54页 |
| ·LT码 | 第54-56页 |
| ·LT码的度分布 | 第54-55页 |
| ·LT码的编码 | 第55-56页 |
| ·LT码的解码 | 第56页 |
| ·Raptor码 | 第56-57页 |
| ·Raptor码的编码 | 第57页 |
| ·Raptor码的解码 | 第57页 |
| ·MBMS Raptor码 | 第57-61页 |
| ·MBMS Raptor编码 | 第58-59页 |
| ·MBMS Raptor解码 | 第59页 |
| ·MBMS Raptor码的性能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6 结论和展望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页 |
| ·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作者简历 | 第67-6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