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D通信远近效应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17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D2D通信目前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远近效应目前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15页 |
| ·论文的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15-17页 |
| 2 LTE系统及其先进技术 | 第17-28页 |
| ·LTE系统 | 第17-20页 |
| ·基本需求 | 第17-18页 |
| ·技术特点 | 第18页 |
| ·帧结构 | 第18-20页 |
| ·协议结构 | 第20页 |
| ·OFDM技术 | 第20-23页 |
| ·OFDM信号的生成 | 第20-21页 |
| ·保护时间和循环前缀 | 第21-22页 |
| ·峰均比抑制 | 第22-23页 |
| ·多天线(MIMO)技术 | 第23-27页 |
| ·MIMO系统信号模型 | 第23-25页 |
|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推导 | 第25-26页 |
| ·MIMO技术在LTE系统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 ·本章总结 | 第27-28页 |
| 3 D2D通信系统 | 第28-37页 |
| ·D2D通信系统模型 | 第28-29页 |
| ·D2D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 | 第29-30页 |
| ·D2D通信建立过程 | 第30-33页 |
| ·D2D对通信建立过程 | 第30-31页 |
| ·D2D簇通信建立过程 | 第31-33页 |
| ·D2D通信与蜂窝通信之间的干扰 | 第33-36页 |
| ·蜂窝通信对D2D通信的干扰及避免 | 第33-35页 |
| ·D2D通信对蜂窝通信的干扰及避免 | 第35-36页 |
| ·本章总结 | 第36-37页 |
| 4 远近效应 | 第37-47页 |
| ·D2D通信中的远近效应 | 第37-38页 |
| ·影响D2D通信远近效应的因素 | 第38-39页 |
| ·抗远近效应技术 | 第39-46页 |
| ·功率控制技术 | 第39-40页 |
| ·多用户检测技术 | 第40-43页 |
| ·自适应干扰消除技术 | 第43-44页 |
| ·跳频通信技术 | 第44-46页 |
| ·本章总结 | 第46-47页 |
| 5 D2D通信远近效应仿真分析 | 第47-64页 |
| ·无线电波的衰落特性 | 第47-50页 |
| ·大尺度衰落 | 第48-49页 |
| ·小尺度衰落 | 第49页 |
| ·多普勒频移 | 第49-50页 |
| ·无线信道模型 | 第50-54页 |
| ·ITU信道模型 | 第50-51页 |
| ·扩展ITU信道模型 | 第51页 |
| ·SCM信道模型 | 第51-52页 |
| ·仿真中使用的信道模型及参数 | 第52-54页 |
| ·仿真分析 | 第54-59页 |
| ·不同接收功率的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 ·不同时偏大小的影响分析 | 第56-58页 |
| ·不同频偏级别的影响分析 | 第58页 |
| ·不同信号间隔的影响分析 | 第58-59页 |
| ·K-means聚类算法在D2D远近效应中的仿真 | 第59-62页 |
| ·K-means聚类算法介绍 | 第59-60页 |
| ·K-means聚类算法工作原理及流程 | 第60-61页 |
|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61-62页 |
| ·本章总结 | 第62-64页 |
| 6 总结和展望 | 第64-66页 |
| ·工作总结 | 第64-65页 |
| ·未来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作者简历 | 第69-7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