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 ·选题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 ·创新点 | 第18页 |
|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8-21页 |
| ·朝阳大小凌河流域地区 | 第18-19页 |
| ·特色城镇化 | 第19-21页 |
| ·城镇化模式 | 第21页 |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实践及相关研究 | 第22-40页 |
| ·国外类似地区城镇化发展实践研究 | 第22-26页 |
| ·英国泰晤士河流域城镇化发展实践研究 | 第22-23页 |
|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城镇化发展实践 | 第23-24页 |
| ·德国莱茵河流域沿河开发实践 | 第24-26页 |
| ·小结 | 第26页 |
| ·我国类似地区城镇化发展实践研究 | 第26-30页 |
| ·山东临沂沂河、沭河流域城镇化发展实践 | 第26-28页 |
| ·山西晋城沁河流域城镇化发展实践 | 第28-30页 |
| ·小结 | 第30页 |
| ·城镇化相关理论研究 | 第30-33页 |
| ·国外城镇化相关理论研究 | 第30-32页 |
| ·我国城镇化相关理论 | 第32-33页 |
| ·国内外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对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的启示 | 第33-34页 |
| ·理论启示 | 第33页 |
| ·实践启示 | 第33-34页 |
| ·我国各阶段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 | 第34-37页 |
| ·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苏南模式 | 第34页 |
| ·以私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模式 | 第34-35页 |
| ·外资推动型的珠江三角洲城镇化模式 | 第35页 |
| ·城市融合扩张型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 第35页 |
| ·飞地型张家界城镇化模式 | 第35-36页 |
| ·各种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 第36-37页 |
| ·我国关于城镇化的相关法规政策及其演变 | 第37-40页 |
| 第三章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 第40-56页 |
| ·计划经济时代 | 第40-44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的自然概况 | 第40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的人文历史 | 第40-42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第42-43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的规划体系 | 第43-44页 |
| ·市场经济时代 | 第44-50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的自然概况 | 第44-46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的人文历史 | 第46-47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第47-49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的规划体系 | 第49-50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比较 | 第50-52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城镇布局现状与特点 | 第50页 |
| ·大凌河流域的城镇化发展 | 第50-51页 |
| ·小凌河流域的城镇化发展 | 第51-52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特点分析 | 第52-56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特色城镇化的主要成就 | 第52-53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特色城镇化的系统性 | 第53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特色城镇化的动态性 | 第53-54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特色城镇化的动力因素 | 第54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特色城镇化的制约因素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 第56-64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新模式探究 | 第56-59页 |
| ·探索新模式的基础分析 | 第56-57页 |
| ·探索新模式的指导思想与构建原则 | 第57-58页 |
| ·新模式—产业互补型城镇化模式的提出 | 第58-59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产业互补型城镇化模式的内涵 | 第59-63页 |
| ·互补性发展 | 第59-60页 |
| ·多元化发展 | 第60-61页 |
| ·集约化发展 | 第61-62页 |
| ·生态协调发展 | 第62-63页 |
|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产业互补型城镇化的功能定位和战略意义 | 第63-64页 |
| ·功能定位 | 第63页 |
| ·战略意义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产业互补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 | 第64-76页 |
| ·建立县域增长极,构建有序城镇体系 | 第64-65页 |
| ·发展增长极的重要性 | 第64页 |
| ·增长极带动下的城镇体系发展 | 第64-65页 |
| ·特色产业驱动,实现区域产业联动 | 第65-68页 |
| ·产业联动的内涵 | 第65页 |
| ·大小凌河流域产业联动的优势条件 | 第65-66页 |
| ·特色产业联动应用分析 | 第66-68页 |
| ·特色经营城镇,发展沿河城镇带 | 第68-69页 |
| ·经营城镇的内涵 | 第68页 |
| ·经营城镇发展城镇带的策略研究 | 第68-69页 |
| ·鼓励民营经济,打造特色企业文化 | 第69-71页 |
| ·民营经济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 第69-70页 |
| ·民营经济发展策略 | 第70-71页 |
| ·特色生态旅游,实现区域旅游联合 | 第71-76页 |
| ·大小凌河流域的特色旅游资源分析 | 第71-72页 |
| ·区域旅游联合机制 | 第72-76页 |
| 第六章 大小凌河流域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实施保障 | 第76-80页 |
| ·科学性、前瞻性规划,引导特色产业 | 第76页 |
| ·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 | 第76-77页 |
| ·建设投资融资新体制,建立多元融资平台 | 第77页 |
|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 第77页 |
|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特色城镇化的质变过程 | 第77-80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作者简介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