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组织下的动态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课题的相关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从功能组织角度研究的缘由 | 第14-16页 |
| ·信息时代的功能特性 | 第14-15页 |
| ·事件——空间理论 | 第15-16页 |
| ·课题的相关研究动态 | 第16-19页 |
| ·动态建筑的相关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功能组织的相关研究动态 | 第18-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课题的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动态建筑的概述 | 第22-40页 |
| ·动态建筑概念的界定 | 第22页 |
| ·动态建筑的相关背景 | 第22-25页 |
| ·社会文化背景 | 第23页 |
| ·人文哲学背景 | 第23-24页 |
| ·科学技术背景 | 第24-25页 |
| ·动态建筑的发展历程 | 第25-29页 |
| ·初始期 | 第25-27页 |
| ·发展期 | 第27-29页 |
| ·繁荣期 | 第29页 |
| ·动态建筑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 ·运动理论 | 第29-30页 |
| ·图解理论 | 第30-31页 |
| ·混沌理论 | 第31页 |
| ·动态建筑的动态表现 | 第31-38页 |
| ·动态的建筑形体 | 第31-33页 |
| ·动态的建筑结构 | 第33-35页 |
| ·动态的建筑表皮 | 第35-36页 |
| ·动态的建筑空间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动态建筑的功能组织特征解析 | 第40-64页 |
| ·传统建筑的功能组织原则及方式 | 第40-45页 |
| ·传统建筑的功能组织原则 | 第40-43页 |
| ·传统建筑的功能组织方式 | 第43-45页 |
| ·影响动态建筑功能组织的相关因素 | 第45-48页 |
| ·影响因素一:非线性思维 | 第45-46页 |
| ·影响因素二:多学科间的相互交融 | 第46-47页 |
| ·影响因素三:信息化 | 第47-48页 |
| ·动态建筑的功能组织特征 | 第48-62页 |
| ·功能分区的消解 | 第48-53页 |
| ·交通功能的异化 | 第53-59页 |
| ·功能并置的多元 | 第59-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动态建筑的功能组织原则与方式 | 第64-74页 |
| ·动态建筑的功能组织原则 | 第64-66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64页 |
| ·开放性原则 | 第64-65页 |
| ·动态性原则 | 第65页 |
| ·参与性原则 | 第65-66页 |
| ·动态建筑的功能组织方式 | 第66-72页 |
| ·兼容式 | 第66-70页 |
| ·复合式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五章 设计手法解析及实践 | 第74-110页 |
| ·功能组织下的并置重叠 | 第75-81页 |
| ·并置重叠 | 第75页 |
| ·案例研究 | 第75-81页 |
| ·功能组织下的匀质分解 | 第81-88页 |
| ·匀质分解 | 第81-82页 |
| ·案例研究 | 第82-88页 |
| ·功能组织下的内外转换 | 第88-95页 |
| ·内外转换 | 第88-89页 |
| ·案例研究 | 第89-95页 |
| ·功能组织下的层叠转换 | 第95-99页 |
| ·层叠转换 | 第95-97页 |
| ·案例研究 | 第97-99页 |
| ·功能组织下的折叠变形 | 第99-104页 |
| ·折叠变形 | 第99-100页 |
| ·案例研究 | 第100-104页 |
| ·实践 | 第104-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0-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 附录 | 第114-118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8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120页 |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