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9-21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21-28页 |
·相关概念 | 第21-24页 |
·合作社定义 | 第21页 |
·合作社营销定义 | 第21-22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定义 | 第22-23页 |
·市场营销定义 | 第23-24页 |
·营销模式定义 | 第24页 |
·相关理论 | 第24-28页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4-25页 |
·差异化理论 | 第25-26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6-27页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7-28页 |
3 五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构成与发展特质 | 第28-35页 |
·五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与构成 | 第28-32页 |
·合作社总体规模 | 第28-29页 |
·合作社组建形式 | 第29页 |
·合作社行业布局 | 第29-30页 |
·合作社人数与文化程度 | 第30-31页 |
·合作社资金及来源 | 第31-32页 |
·五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发展特质 | 第32-35页 |
·合作社总体销售能力参差不齐 | 第32-33页 |
·合作社品牌营销力度不够 | 第33页 |
·合作社销售服务内容不断拓展 | 第33-34页 |
·合作社农产品营销模式多元化 | 第34-35页 |
4 基于 SWOT 矩阵的合作社农产品营销模式选择 | 第35-49页 |
·优势分析(STRENGTH) | 第35-40页 |
·合作社行业分布广数量多 | 第35-36页 |
·合作社蔬菜种植规模大、产量高 | 第36-37页 |
·合作社养殖业已初具规模 | 第37-38页 |
·合作社积极发挥原产地声誉优势 | 第38-39页 |
·合作社农产品安全认证积极性高 | 第39-40页 |
·劣势分析(WEAKNESS) | 第40-42页 |
·资金短缺、产品收购能力弱 | 第40页 |
·社员文化偏低、合作意识淡薄 | 第40-41页 |
·人才缺乏,销售能力不强 | 第41-42页 |
·品牌营销意识有待提高 | 第42页 |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第42-44页 |
·政府给予大力优惠政策 | 第42-43页 |
·农产品需求由量到质的转变 | 第43页 |
·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 第43-44页 |
·农贸批发市场门槛低 | 第44页 |
·威胁分析(THREAT) | 第44-45页 |
·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 第44页 |
·相邻地区高速发展的同业威胁日趋显现 | 第44-45页 |
·不同战略组合下的农产品营销模式选择 | 第45-49页 |
·SO 组合下的营销模式 | 第46-47页 |
·WO 组合下的营销模式 | 第47-48页 |
·ST 组合下的营销模式 | 第48-49页 |
5 合作社农产品营销模式个案分析 | 第49-57页 |
·五峰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 第49页 |
·合作社各发展阶段的农产品营销模式选择 | 第49-52页 |
·合作社各种营销模式的效用评价 | 第52-55页 |
·“合作社+市场”降低了交易成本,但丧失了定价权 | 第52-53页 |
·“电子商务”促进了产销沟通,但优势难以体现 | 第53页 |
·“社企联接”保障了销售渠道,但利益受到伤害 | 第53-54页 |
·“社超对接”拓宽了销售渠道,但物流挤占利润 | 第54页 |
·“专营店直销”留住了全部利润,但经营成本过高 | 第54-55页 |
·不同营销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第55-57页 |
6 优化合作社农产品营销模式的政策建议 | 第57-61页 |
·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 | 第57页 |
·树立典型并发挥其示范效应 | 第57-58页 |
·建立同业联盟,寻求与下游产业链合作 | 第58-59页 |
·实现本地化人才培养 | 第59页 |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 第59-60页 |
·结合内外环境,选择适宜的营销模式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