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28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3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4页 |
(一) 西方学者关于电影和史学关系的探讨 | 第14-16页 |
(二) 中国学者关于影视史学的相关研究 | 第16-24页 |
三、 借鉴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一) 借鉴理论 | 第24-2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四、 研究意义阐述 | 第27-28页 |
(一) 学术意义 | 第27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27-28页 |
第一章 影视史学的发展轨迹 | 第28-42页 |
一、 当代社会文化思潮的主体表现及影响 | 第28-32页 |
(一) 后现代主义甚嚣尘上 | 第28-30页 |
(二) 大众文化的蓬勃兴起 | 第30-32页 |
二、 当代史学观念的转向与影视史学的演变 | 第32-36页 |
(一) 当代史学观念的转向 | 第32-34页 |
(二) 影视史学的发展 | 第34-36页 |
三、 从东西方经典著述中解读影视史学 | 第36-42页 |
(一) 《书写史学和影视史学》 | 第36-37页 |
(二) 《影视史学:理论基础及课程主旨的反思》 | 第37-39页 |
(三) 《影视史学》 | 第39-42页 |
第二章 影视史学与历史研究 | 第42-61页 |
一、 历史、历史学以及历史研究 | 第42-45页 |
(一) 历史和历史学 | 第42-44页 |
(二) 历史研究的目的 | 第44-45页 |
二、 书写史学:影视史学的参照 | 第45-53页 |
(一) 历史科学化之后的书写史学 | 第45-47页 |
(二) 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的交汇 | 第47-51页 |
(三) 历史诠释学语境下的对比 | 第51-53页 |
三、 影视史学的可行性理论 | 第53-61页 |
(一) 仪式化的史学休闲 | 第53-55页 |
(二) 历史的美学品质 | 第55-58页 |
(三) 可视的“历史再现” | 第58-61页 |
第三章 影视史学与民众记忆 | 第61-80页 |
一、 记忆的概念、外延及其发展 | 第62-65页 |
二、 历史影视:影像里的中国记忆 | 第65-74页 |
(一) 1949—1977:社会记忆的政治化 | 第66-70页 |
(二) 1978—现在:记忆的遗忘与重构 | 第70-74页 |
三、 历史影视:影像记忆里的“他者” | 第74-80页 |
第四章 影视史学角度的实例分析——以影视作品《中国远征军》为例 | 第80-99页 |
一、 中国远征军缅印作战史实概述 | 第81-86页 |
(一) 中国远征军的组建背景 | 第81-82页 |
(二) 中国远征军的作战经过 | 第82-85页 |
(三) 中国远征军的历史功绩 | 第85-86页 |
二、 不同影视类型的《中国远征军》 | 第86-93页 |
(一) 纪录片版《中国远征军》 | 第87-90页 |
(二) 电视剧版《中国远征军》 | 第90-93页 |
三、 “历史真实”间的相互考量 | 第93-99页 |
(一) 纪录片与历史剧表现史实的差异 | 第93-95页 |
(二) 史实:在影视与现实之间流转 | 第95-99页 |
第五章 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发展 | 第99-120页 |
一、 对于史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00-107页 |
(一) 让史学研究走向大众化 | 第101-104页 |
(二) 让史学研究趋近意象化 | 第104-107页 |
二、 对于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07-111页 |
三、 展望:影视史学的新发展 | 第111-120页 |
(一) 影视史学发展的新方向 | 第112-117页 |
(二) 用影像镜头来书写当下 | 第117-120页 |
结语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40页 |
后记 | 第140-142页 |
附录 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2-144页 |
附录 B:在读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144页 |